第三十五章 贛州行行行行(2 / 2)

在崇義縣,很多公務員的收入遠遠低於一般農戶的收入,但他們絕不“攔路設卡”與民爭利,絕不抬高門檻權力尋租,絕不私設空間屏蔽言路。與鉛廠鎮長河壩村、麟潭鄉兩傑村的五戶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們切身感受到幹部“三送”活動,將社會管理中的消極因素變成了積極因素,送出了穩定,送出了生態,送出了和諧。

維穩,在官,不在民!官清,則民穩;官昏,則民亂!學習贛南蘇區領導幹部好作風,對於那些群體事件不斷、群眾上訪不斷、百姓怨聲載道的地方官員,或許能從中得到教益。

贛州行,最不便是交通。贛州市市長冷新生、副市長孫黎明等地方官員在“贛州行”期間,都曾多次與記者交談,強調蘇區交通發展問題。20世紀90年代,京九鐵路建成通車,為贛南蘇區發展裝上了引擎。“今天,我們的交通又落後了,特別是高鐵的發展明顯滯後,如不加快高鐵建設,交通運輸將會成為蘇區發展新的瓶頸。”冷新生如是說。“您提出的問題特別好,特別重要,也是蘇區人民群眾特別關注的熱點問題,如果不是某些客觀原因,昌吉贛高鐵都應該通車了,對於這條高鐵的論證及各項準備工作都已經就緒,我們急切期望昌吉贛高鐵,明年能夠開工建設,更希望將其延伸到深圳,最大限度地縮短老區與特區之間的距離。”7月3日上午的媒體見麵會上,贛州市委常委秘書長彭業明從發改委主任手中接過話筒,“我們還希望借助媒體的力量,讓社會各界真正了解蘇區發展對高鐵的迫切需求”。此次“贛州行”,我們從北京到贛州乘坐T字頭列車,就用了19個小時,對於已經享受到高鐵快捷出行的人們,這個速度確實是難以容忍的。贛南蘇區對高鐵的需求是理性的、剛性的、急切的!

“贛州行,您最關注的是什麼?您對《若幹意見》的實施有什麼建議?”《贛南日報》媒體同行一遍又一遍地追問,委實讓我難以回答,因為這些問題很大、很深,都需要進行很深入、很全麵、很細致的調研,才能找到答案。不過,自己內心最為關切的,還是南昌至深圳的高鐵建設,能夠快規劃、快實施、快建成。對於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幹意見》,我更傾向於少說多做,盡快騰出管理空間、思想空間、文化空間,讓政策落到肥沃的土地,讓群眾盡快看到新的希望。

中央新聞媒體采編人員“贛州行”,“行”是動詞;回顧這次“體驗之旅”,“行”則變成了一個形容詞:行,行,行!

周密布置,協調有序,行!100多人的集體行動,100多小時的體驗教育,從全國“三教辦”、省委宣傳部,到市、縣、鎮、村,周詳考慮、周密布置、周到服務,使整個活動井然有序,在協作、協同、協調中追求理想效果,實現理想目標,進入理想境界。

認真體驗,真切感受,行!堅持“三貼近”,認真“走轉改”。做好規定動作,在傳統教育中找到先輩的足跡,在現場體驗中找到新聞的沃土;完成自選動作,時時有觸動,處處有感動,媒體有互動;幹好常規動作,導師帶徒,互幫互學,共同提高。

成就非凡,前景廣闊,行!為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裏犧牲的烈士,僅有名有姓的就達10.8萬餘人,在長征路上,平均每公裏就有3名贛州籍烈士倒下,這裏走出了134位人民共和國開國將軍。如今,這裏又以良好的自然生態、人文生態、執政生態,為《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幹意見》有效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贛州行,明天會更行!

201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