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中央新聞媒體采編人員赴贛州“走轉改”活動側記
中共中央宣傳部、全國新聞戰線“三項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於2012年6月26日至7月3日,組織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求是、解放軍報等十幾家中央新聞媒體百餘名采編人員“贛州行”。同時還邀請部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等一些資深名記者名編輯,在“走轉改”活動中傳幫帶。
這是一次紅色之旅、體驗之旅、貼近之旅、學習之旅。
“紅色故都”、“南國宋城”、“客家搖籃”、“生態家園”、“稀土王國”、“世界鎢都”、“臍橙之鄉”。20年前采訪京九鐵路,我就與贛州結下了不解之緣,特別是對龍南、定南、全南、信豐等地,有過比較深入的接觸。20年後,這裏發生的巨變,隻能以翻天覆地來形容,故地重遊,又是一次發現之旅。此次“走轉改”活動分為8個組,分別深入到瑞金、興國、寧都、會昌、贛縣、信豐、龍南、崇義等8個市縣,我帶領第8組,奔赴位於贛州西南、靠近湖南廣東的崇義縣。
28日一大早,江西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史文清,趕到贛州錦江國際酒店,陪同中宣部、全國“三教辦”領導及各組組長共進早餐。席間,他好像連筷子都沒有動過,一直在不停地介紹。畢竟是一個擁有907萬人口、下轄19個市縣區、麵積達3.94萬平方公裏的“大家庭”。向客人介紹這個“家”的情況,史文清如數家珍,滔滔不絕,曆史的、現實的、未來的,精確到個位的數據、翔實到月日的時段、描述到詩畫的意境,他要利用這極短的時間,讓我們了解贛州、貼近贛州、熱愛贛州。如果不是自我介紹他是蒙古族人,還以為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表,真誠、質樸、智慧,對這片紅土地充滿著無限深情。“贛南蘇區的發展,需要強大的政策支撐,正常情況下,《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幹意見》將在近日批複。”史文清的話語裏充滿著期待與自信,“為中國革命勝利、人民共和國誕生作出巨大貢獻和犧牲,堅定不移跟黨走的贛南人民,將會迎來一個跨越式發展機遇期”。
在紅色故都瑞金接受傳統教育之後,28日傍晚,我們來到“天然氧吧,綠穀崇義”。“喜訊、喜訊,特大喜訊!《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幹意見》已獲國務院批準。”崇義縣委書記黃誌標剛剛接到市委書記的電話,就將這一特大喜訊告訴給“贛州行”的記者們。沒有準備,沒有布置,沒有動員,能夠容納上萬人的縣城人民廣場很快擠滿了人。不一會,鞭炮齊鳴,煙花綻放,采茶調、三節龍、紅軍歌,載歌載舞,蘇區人民比過節還興奮。我們被眼前的一切感染著、觸動著、思索著:一項決定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觸動每個人的神經,引起全縣人民的共鳴,縣委“五大班子”成員齊刷刷地站在人民群眾中間,喜悅著共同的喜悅,歡呼著共同的歡呼,歌唱著共同的歌唱。執政基礎的堅實,社會管理的生態,人民群眾的質樸,在這裏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
這種執政生態,還點點滴滴地體現在社會管理中。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農,兩個兒子,老大年輕力壯,娶妻生子,老二有智障,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在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崇義縣鉛廠鎮鉛廠村,日子過得還算紅火。然而,突如其來的一場車禍,奪去了大兒子的生命,整個家庭倒掉了擎天柱,失去希望的老農,隻能加入“上訪戶”的行列。“三送”(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幹部定點幫扶,幫助老人建苗圃、搞養殖、包竹山,“上訪戶”重新走上了致富路。如今,這位老人不但積極考慮眼前家庭的生活,還在充滿信心謀劃十年、二十年後的家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