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個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場,麥穗金黃稻花香,風吹草低現牛羊,葡萄瓜果甜又甜,煤鐵金銀遍地藏……”20世紀60年代初期,歐亞大陸橋從蘭州延伸到烏魯木齊,給“騎著毛驢上北京找毛主席的庫爾班大叔”帶來了新的希望。大風、戈壁、嚴寒,常常讓這條鋼鐵動脈呈“粥樣硬化”,鐵路建設者或“支架”或“搭橋”,艱難地維持著大動脈的基本暢通,不過,“遙遠的地方”離心髒還是有點遠。
為了讓那“遙遠的地方”不再遙遠,為了讓內地普通百姓能夠乘坐高鐵看新疆,為了讓天山南北“好地方”假日裏與全國各地同頻共振,有效利用旅遊資源,中國鐵路將開通高速列車穿過祁連山、穿過天山山脈,去迎接“達阪城的姑娘”、去迎接“庫爾班大叔”、去迎接新疆各族人民。讓中國西部最遼闊的區域,與中、東部地區,與祖國的心髒極大地縮短空間上的距離。
百裏風區、達阪城風區、戈壁荒漠、高溫嚴寒,太多的困難、太多的險阻、太多的高地,替構造物的長久穩定著想、替大動脈的快捷通暢著想、替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著想,高鐵技術、中國標準、現代管理的完美結合,為這段惡劣環境中的歐亞大陸橋係上了牢固的安全帶。
中國鐵路建設者,以世界最低的投入建設世界一流的高速鐵路。
“鐵路建設太慢”,製約了國民經濟發展,他們頑強拚搏,奮力前行;“鐵路建設太快”,超出了經濟承受能力,他們無怨無悔,任勞任怨;頂住金融風暴的壓力,他們英勇善戰,承擔抗擊“風暴”的急先鋒;扛住銀根緊縮的嚴寒,他們吃苦奉獻,甘當搏擊“寒流”的破冰船。這就是中國鐵路建設者。在節日長假擁擠的人群裏,沒有他們;在旅遊景點爆滿的遊客裏,沒有他們;在萬家團圓的燈光裏,難以找到他們的身影;在花前月下的漫步中,難以找到他們的足跡。他們始終在現場、在工地、在崗位、在路上,這就是中國鐵路建設者。
“豈能盡如人意,但願無愧我心。”盡管它的質量還不夠精致、它的品質還不夠高貴、它的技術還不夠完美,但是,中國高鐵已經毫無疑問地走在了世界前列,站到了世界的高端,贏得了世界的關注。
風雨中一路走來,中國鐵路建設者敢於麵對困難,善於化解矛盾,勇於挑戰極限,始終不渝地牢記宗旨,堅守信念,追求目標,一路高歌。
2012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