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在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吃”,確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大問題。談到吃,南方人最先想到的是大米。我從小就在江南水鄉長大,應征入伍來到黃土高原,工作苦點累點都不怕,就怕吃粗糧。於是,二十年前就曾有這樣的奢想:“如果能在糧店幹份工作該有多好!”
坐落在太原市下元的“南十二家糧店”,店鋪十分偏僻。但在計劃經濟年代,這家糧店的門口幾乎天天都舞著長蛇陣,隻有南方籍貫的市民,每月才能購買1.5公斤大米,而且都是“卯吃寅糧”,根本沒有新米供應。糧店有一位年齡在二十歲左右的男青年最引人注目(不知其姓名,當時與其拉關係不夠資格,現在再打聽其姓名又似乎沒有必要),擠在長蛇陣裏的人們隻要能贏得他的一點微笑,哪怕是稍縱即逝的一笑,都會受寵若驚。據了解,這位普通糧店職工成親時的婚禮用車,就是由一家大企業提供的,因為與他拉好關係,就有可能多買一斤大米,或者不排隊就能把米買回去,或者將供應指標換成山西糧票,甚至全國糧票,那是多麼令人羨慕的權利!畢竟是短缺經濟年代,供不應求,當然注定了“求”的被動地位。
二十多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忽一日,家中米袋空了,妻子來到早已被人們遺忘的“南十二家糧店”,當年的小夥子似乎一夜之間變得十分蒼老,稀疏的頭發已無法覆蓋整個頭頂,眼睛裏透出一種祈求的目光:“我們這裏大米的品種很多,保證質量,價格優惠,如果需要,我幫您送貨上門。”其實,服務到“家”早已成為商家的一種營銷策略,而在特定時空條件下,卻又讓人覺得是那樣的具有戲劇性效果。中午用飯,發現有砂子硌牙,第二天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找糧店換米,沒想到“年輕人”不但沒有拒絕,反而深表歉意:“真對不起!我給你換最好的米送回去,再過幾天新米就要上市了,到時候一定把上等的好米賣給你。”星期天,我散步來到這家糧店門口,隻見店門緊鎖,寫在牆上的“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八個大字,由於油漆的剝落,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顯示出年代的久遠。據在店門前踱步的一位年輕人說:“這家糧店隻有兩個人經營,現在一個生病在家,一個為客戶送糧去了。”
8月28日,中鐵十二局集團機關糧店隆重開業,由於這家糧店店門直麵大街,後門就是十二局機關大院,區位上的優勢,是否會對幾百米外的“南十二家糧店”構成新的威脅,現在還不得而知,不過競爭的格局已經形成。除了這兩家規模稍大一點的糧店外,在十二局機關大院周圍還有幾家小糧店星羅棋布,誰的服務好、質量優、價格便宜,“上帝”就買誰的賬,競爭的結果隻能對消費者越來越有利。
現在誰也不敢斷言,全國的糧食就多得不得了,但憑市場直覺,至少不必杞人憂天“二十一世紀(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此段內容我砍了!)”。安徽是一個農業大省,我所在的那個鄉村,是皖中桐城縣比較富裕的鄉村之一,但30多年前,在我童年的記憶裏,確實還有很多人沒有真正解決溫飽問題。如果有人每天都能吃上一餐大米飯,就是全鄉最為富裕的家庭了。上高中時,每個星期天都要從家中背上幾斤大米長途跋涉20多公裏交給學校,供一周食用,常常也是饑腸轆轆食不果腹。那時糧食是不準上市的,農民的孩子既沒有買米的錢,即使有錢也買不到米。而近年來,在縣城經商的表弟常常打電話詢問,能否找找路子,在山西銷售一些大米,“到處都有賣糧難,生意實在不好做,幫幫忙吧”。我理解表弟的苦衷,卻又無能為力,畢竟不是計劃經濟時代了。如果找某位領導說說話,每人發上一袋大米,那樣限製人們的消費自由,會有人懷疑你從中吃了回扣。
從排隊買米到送米上門,無論是在這一變化中的受益者,還是既得利益的受損者,都應該為***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感到由衷的高興。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大國解決了吃的問題,對於全世界來說也是一個傑出的貢獻。
2004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