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建築施工企業而言,現場就是產品生產車間,就是正在實施的工程項目,就是組織大會戰的前沿陣地,就是員工直接參與經營的市場。
現場總是遠離狹義的市場。“逢山鑿路,遇水架橋”,注定了現場要遠離城市;即使是位於城市中心的市場,也要經過嚴格的圍蔽,隔離繁華。不過,一旦現場的會戰結束之後,那裏就會新興一條經濟帶,演繹一片新的繁榮,開發一方市場。
現場連著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大市場。現場更與施工企業的市場緊密相連,直接維係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建築施工企業打造穩定繁榮的市場環境,占領行業高端,形成競爭優勢,需要每一個現場都幹到最好,需要全體員工“幹一行愛一行”;如果搞垮一家企業,即使是很強的外力攻擊也很難辦到,但隻要有一個現場出問題,就足以毀掉一片市場,隻要有一名員工不敬業,就足以“幹一生毀一行”。
現場是市場的根基。一個各方麵都特別優秀的現場,對市場影響力是有限的,但是,一個失敗的現場,對市場的破壞力是巨大的。
在雲南幹了一項優質工程,到新疆照樣還要樹立新的品牌;在鐵路市場占領行業高端,在公路市場還要重新打拚;在國內市場積累一流業績,在國際市場還要從零做起;無數的獎牌獎杯掛滿了今天的榮譽室,明天還要百倍努力去贏得更高的市場信譽。市場以其固有的法則,苛求著現場,引導著現場,規範著現場。
由於現場對市場正麵影響的局限性、時效性,負麵影響卻又具有放大性、長效性,要求現場管理者必須時時刻刻眼睛盯著市場,功夫下在現場。
市場對安全事故一票否決,無論你的生產經營規模有多大,也無論客觀條件多麼艱難惡劣,每一個現場都必須安全生產無事故,否則,市場就會毫不留情地行使否決權,就會用“0”去乘現場拚命積累起來的業績。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市場對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如同體育競技場一樣,紀錄總是有人在刷新,既要完美無缺地完成規定動作,還要做好高難度的自選動作,才能征服觀眾贏得評委,才能獲得市場加分。市場對產品生產周期的要求,也在不斷壓縮現場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如同馬拉鬆比賽,誰最先衝刺到終點,誰就是贏家,拚的是實力,贏的是硬功。市場還用她那隻無形的手,無處不在地左右著現場,“幹預”現場的“內部事務”,“幹涉”現場的“外事活動”。
是主動應對,還是被動接受?方法決定效率,態度決定一切,現場必須作出理性的選擇。現場的壓力是巨大的,現場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為了辦好現場“連鎖店”,我們根據市場導向,遵循市場規則,製定了統一的標準、規範、工藝、規章、程序、機製,形成了具有“十二局特色”的現場文化,就是緩解壓力、規避風險、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