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人不換思路降低製度成本——兼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企業應該收獲些什麼
領導換了一任又一任,班子換了一茬又一茬,這些年來,十二局集團從工程公司到集團公司,領導班子頻繁更替,企業發展卻越來越興旺,原因就在於,企業始終堅持成熟的發展思路,有效地降低了企業的組織成本和製度成本,贏得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抓住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這也是十二局集團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任領導、每一個班子上任後,不是先燒自己的“三把火”,而是繼續燒好前任的“火”,不斷將企業推上新的發展高度。
特別是最近十年來,十二局集團著力創造和諧、穩健、務實的文化環境,始終堅持扭住市場、信譽、效益不放鬆,堅持做優項目部、做強工程公司、做實集團公司的總體發展思路,一任接著一任幹,帶領全體員工努力實現既定目標。從集團公司到工程公司,每年還要製定具體的工作思路,更好地服務於企業發展的總體思路,適應當時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項目管理年”、“兩管兩創”、“科學管理年”……2009年初,以張宗言為董事長的領導班子製定了新一年的發展思路,在全集團廣泛開展“標準化管理推進年”活動,史道泉出任董事長後,繼續采取有力措施,強力推進這一工作思路,他在最近一期《建設先鋒內部清樣》上批示:“推行項目標準化管理,關鍵在於落實,對廣昆線的做法應大力宣傳。”宋津喜總經理到重難點項目現場辦公,都將落實項目管理標準化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他在最近一次集團公司視頻會議上警示項目管理者:落實標準化千萬不能有鬆懈情緒,特別是落實隧道掌子麵作業標準,堅持仰供、二次襯砌緊跟的原則不動搖。
鄧小平同誌提出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胡錦濤同誌強調“不折騰”,就是倡導全國人民一心一意謀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培育優秀的企業文化,形成良好的發展思路,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探索過程。我們不能犧牲企業的發展觀,維護個人的業績觀。就像一個項目部,中途更換項目經理,總覺得取得的成績是前任打下的基礎,出了問題是自己的責任,個人的業績觀與企業的發展觀難以協調統一,似乎隻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向前發展,獲得成就才是自己的業績。狹隘的思想方法,必然導致貽害萬方的客觀後果。其實,一線職工評判一個項目管理者是否稱職,評判項目管理者的經營業績標準十分簡單:一是項目該掙的錢要回來沒有;二是職工口袋裏有沒有錢。項目收益率上去了,就能為企業增加積累,就能使企業更好地發展,就能為職工謀更多的福利;職工口袋裏有錢了,辛辛苦苦的付出就能有回報,就得到了實惠,就能提高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就能過上更好的日子。
毋庸諱言,有的企業本來發展得還比較平穩,甚至在行業內也算得上中上遊水平,就是因為領導班子一換,或者說隻是主要領導稍作調整,企業就開始動蕩不安。新官上任,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各燒各的火,其結果不言而喻。也有的企業本來就處於市場競爭中的被動地位,各項工作上不去,即使是換了領導,換了思路,還是不見好轉。這讓人想起一個著名漫畫中的“挖井人”,今天這裏挖個坑,明天那裏打個眼,每每快要見水了,他又換了一個思路去尋找新的水源,這樣的挖井人,即使累死了,恐怕永遠也找不到水喝。缺乏整體設計,缺乏明確的目標,缺乏科學的方法,缺乏管理發展思路的長效機製,企業就失去健康發展的根基。企業發展思路是在市場競爭中不斷適應環境變化而逐漸形成的,領導者的思路,特別是主要領導的思路,對於企業發展思路的影響與形成至關重要。領導者的思路一旦變成多數人的共同行為,進而成為企業的發展思路,就應該保持一個相對穩定期,要充分利用發展思路形成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資源、製度資源、文化資源,修築企業安全發展、高速行駛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