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走出去的大企業十分稀少;如今,沒有走出去的中國大企業已為數不多。大門打開了,交往頻繁了,加入WTO了,企業進進出出就方便了。企業走出去並不難,難的是在國門之外走出穩健的步伐,走出健康的體魄,走出偉岸的身軀,走出廣闊的空間。
穿著裘皮大衣走出去,穿著短褲走回來,是一種狀態;投入一塊錢人民幣走出去,帶著一美元甚至一歐元的效益走回來,又是一種狀態。具有理性的心態和正確的姿態,才能選擇理想的狀態。心態是思路,姿態是路徑,狀態是結果。
每天帶著大量遊客航行於加勒比海、巴哈馬、百慕大、阿拉斯加、夏威夷、墨西哥灣、地中海、北歐等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郵輪,就有三四百艘。世界郵輪業發展,絕不會因為“泰坦尼克號”的沉沒而停滯不前;也絕對不會因為“康科迪亞號”觸礁造成8億歐元經濟損失致其母公司股票價格下跌17%而“降速降溫”。各國郵輪企業發展的心態、姿態不同,注定了其生存狀態各異。
中國建築業走出去,既有“大東方號”、“大不列顛號”、“威廉大帝號”的無限風光,也有“泰坦尼克號”、“康科迪亞號”的灰暗慘淡。成功的經驗不可複製,失敗的教訓彌足珍貴。建築施工企業在海外市場,必須遵循的是市場需求導向、經濟利益導向、政策法規導向,是在遵循國際市場固有規律,為客戶創造幸福的基礎上,追求自己的幸福。莎士比亞說:“人們滿意時會付高價錢。”也許,這才是企業在國際市場所能謀求的最佳狀態。
學習國際商務,苦練國際經營真功。融商務談判、設計施工於一體,是海外創效的第一道關口。脫離設計施工的商務談判,很容易讓主觀性替代客觀性,盲目性替代規律性,合理性替代合法性,很容易“全心全意”滿足客戶需求,卻將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融為一體,是有機的一體,是追求共同利益的一體,是目標高度集中的一體,是沒有短板、沒有缺陷、能力等強的一體。所以,占領海外建築市場,需要商務、設計、施工有關各方的深刻理解、深入溝通、深層融合。隻有大家的拳腳好、能力強、功夫硬,才會珠聯璧合、行雲流水、無懈可擊,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升能力,增強實力,打造優勢,抓住勝算的機會。
把握國際標準,讀懂目標市場語言。進山問禁,入鄉隨俗。“禁”就是山裏的“標準”,“俗”就是鄉裏的“文化”。目標市場使用何種“語言”,是“歐標”、“德標”、“美標”,還是其他通行標準。讀懂目標市場語言,看清目標市場真相,遵循目標市場規則,才能掌握主動權,抓住話語權,約束決定權,才能在創造滿足客戶需要價值的同時,也為企業贏得良好的利潤空間。才能捕捉有效商機出擊,避免無效重複、負效勞動,最大限度降低海外經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如果在標準把握上稍有疏忽,即使是給客戶帶來一時的不快,也可能給企業留下長久的苦難。在讀懂目標市場語言的基礎上,還要善於讓目標市場了解、接受我們的“語言”。要讓目標市場真正感受“中國標準”的優越性、先進性、易受性、廣泛性,使其成為“國際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降低企業在國際市場的“語言”成本。
熟悉政治環境,規避國際競爭風險。不同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經濟政治背景,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語言及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如此等等,會給建築施工企業海外經營設置更多的難題、更多的障礙、更多的風險。海外揚帆的中國企業,必須修複“政治恐慌症”等遺傳病基因,從政府依賴中解脫出來,不斷增強惡劣環境中“野外”生存能力。政治恐慌必然導致權力崇拜、市場癡呆、經營迷惘,必然將可控的合同約束、法規約束、機製約束拱手交給不可控的長官約束、行政約束、權力約束。結果當然是成本不可控、效益不可控、風險不可控。一方麵,要通過嚴格管理,嚴守合同,按標施工,以良好的產品質量維護企業尊嚴、民族尊嚴、國家尊嚴;一方麵,要從製度約束上防止合理想象,屏蔽異想天開,阻隔盲目跟風,杜絕越軌行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為企業構築一道防火牆,撐開一頂保護傘。
一個陌生的環境,一個多彩的空間,一片廣闊的市場,有盲點也有亮點,有風險也有風光,有迷途也有坦途。走向海外的建築施工企業,要從迷霧中判定方向,從狂風中尋找順風,從暗礁中開辟通道,繞開百慕大,避開風暴潮,躲開大漩渦,在波詭雲譎中錘煉意誌,在大風大浪中健康成長,在急流險灘中安全登陸。
“沒有私利的憤怒,沒有意義。”套用普京這句話,市場競爭中的企業,“沒有效益的勞動,沒有意義。”揚帆大海洋,摸清海洋上的規矩,了解那裏的商業文化、自由經濟文化。不要怕苦難,緊緊盯住苦難背後的幸福;不要怕困難,緊緊抓住困難背後的禮物。調整姿態、保持狀態、瞄準目標、穩健前行。
2012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