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細小的計劃都會成為偉大的戰略支點。追求偉大的目標必須始於足下。
是去甲地、乙地,還是去丙地,目標必須明確;確定目標之後,就是什麼時間去、選擇什麼路線和交通工具,這就是計劃。目標管不住,就會降低效率,加大行動的成本;計劃不周,就難以到達預定的目標。
比如從太原去嘉峪關,可以選擇經西安、經蘭州、經北京等多條線路,也可以選擇航空、鐵路、公路等多種交通工具,但事先理不好計劃,到達目的地就比較費勁。有時候看似計劃做得十分周密,都已經登機了,卻因為機場“流量控製”(指為保證有效使用空域,對進入給定的空域、沿給定的航路或飛向一個機場的交通流量進行調整的方法,如今已成為一些航空公司管理不善的托詞)在機場一“控”就是幾小時,計劃落空,規定時間內也就無法實現預定目標。
目標管理是用係統的方法,將龐大複雜的事情和行為整理為關鍵性的可控製目標的管理活動,激勵所屬成員高效實現組織目標的方法。計劃是實現目標的具體步驟,有計劃,就可以協調大家的行動,增強工作的主動性,減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計劃本身也是對工作進度和質量的考核標準,對執行者具有較強的約束力、指導性和推動力。
工程項目上場,根據工程難點特點重點,既要設立安全、質量、工期、創效、創譽總目標,還要設立節點、近期、階段性目標,要根據目標之間的關聯建立目標體係,健全的目標管理製度必須有完善的目標體係,才能加強彼此之間的聯係,發揮出整體力量。這就意味著一個項目的目標體係不僅意味著目標的設立,同時也涵蓋了目標之間的內在聯係。目標仿佛項目業績管理的“神經中樞”,縱橫交錯,秩序井然,每一個分支都圍繞一個核心,通過發揮整體力量,構建高效有序的目標管理體係,最終實現預期目標。
目標是跳起來能夠摘到的“桃子”,目標是整個組織所期望的成果,是項目管理指向的終點。
管住目標,需要理好計劃。“計劃”是未來行動的方案,是工作或行動以前預先擬定的具體內容和步驟。計劃是項目管理的協同機製。計劃要有預見性、針對性、可行性、約束性。製定計劃的科學依據,來自於對事物本質的深刻認識。在一些行業的項目施工中,本來就已經緊張的合同工期,更多的時候是一壓再壓,“政治因素”、“人為因素”,有時根本顧不上現場的客觀因素。所以,製定計劃,確定節點目標,必須要將這些特殊因素考慮進去,對各種問題都要有預見性。否則,一旦合同外非正常因素介入,全盤計劃都會被打亂。
理好計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畢其功於一役。項目上場將計劃作好了,就可以一勞永逸,這是脫離客觀實際的理想主義者。即使是事先設計好的電腦遊戲,也會因操作者不一樣而發生千變萬化。理好計劃,一定程度上是“理”好項目管理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可變因素。這些可變因素,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既有外在的也有內部的,既有可控的也有剛性的,既有貫穿始終的也有階段性的,它對計劃的實施是推力還是阻力,是壓力還是挺力,是彈力還是張力,都要有深刻全麵客觀的認識。隻有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從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中理出計劃的頭緒來。
計劃不是橡皮泥,計劃一旦製定就具有剛性約束力。“用兵之道,以計為首”,用好計劃管理機製,強化計劃的剛性約束,通過嚴密的製度措施規定,維護正常的計劃工作秩序,讓團隊與個體都在計劃預控的範圍內行動。對工作沒有計劃性,計劃執行能力差,規定時間內不能實現計劃目標的單位和個人都要深查細究,找出症結,分清責任,嚴密考核,規範行動。
一位司機朋友剛到一個城市還不太熟悉線路,但他知道要去的目的地,打開GPS定位導航係統,鎖定目標,就會不斷有語音提示:什麼地方直行,什麼地方左轉,什麼地方右拐,什麼地方有攝像頭,即使你途中有事,或稍作停留,它還會執著地告訴你正確的路線。過去“鼻子下麵有路”靠嘴去問一段路走一段路,沒有計劃性,經常會出錯,效率低下;現在“空中有路”,衛星定位係統早已將要去的地方的路線計劃好了,隻要你嚴格按提示要求行走,就能最大限度地節省時間,節省資源,提高效率。
2010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