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管住難題理好方法——對問題和教訓保持疼痛感(1 / 1)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看到王安石這首沒有寫完的《詠菊》詩後,不以為然,心想,菊花敢與秋霜戰,至死焦幹枯爛,並不落瓣,怎麼會“吹落黃花滿地金”呢?於是依韻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後來蘇東坡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當官一年,重九之後,一日到後花園賞花,不禁大吃一驚,隻見菊花棚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原來同為菊花,竟也有落瓣與不落瓣之分。

對客觀事物沒有調查研究,沒有科學分析,沒有作全麵了解,就以偏概全匆忙下結論,即使是大師、專家、學者、大詩人、文學家,照樣會讓自己很尷尬,甚至會導致難以挽回的不良後果,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章魚保羅那麼好的運氣。

同為隧道施工“三台階七步開挖法”,有的項目運用自如,有的項目卻難以施展。這一由十二局集團創造、獲得國家專利的先進工法,由鐵道部向全國鐵路建設係統推廣,每一個台階的距離,每一步開挖順序、開挖方法,都有明確表述,但在有的企業、有的項目、有的施工隊伍,就是難以落地生根。普遍性原理必須與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產生良好的客觀效果。

麵對紛繁複雜的客觀世界,麵對各種各樣的問題難題,采取什麼態度、什麼思路、什麼方法,直接影響到辦事效率、客觀效果和整體效益。一家企業、一個單位、一個項目,既要麵對共性的問題,又要有自身特點,既有矛盾的普遍性,又有矛盾的特殊性。隻有問題認識清楚了,主要矛盾抓住了,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和科學方法。

管住難題,離不開專家的指導,離不領導者的智慧,離不開現場管理者的主觀能動性,離不開一線員工的執行力和創新精神。一個項目上場,它將麵對的普遍性問題是什麼,自身的特點、難點、重點、關節點在哪裏,還有哪些次要矛盾,一般性問題會在什麼特定情況下發生轉化變化惡化,應該如何製定預案等等。方案預控,應該是經驗的延續,是智慧的凝聚,是素質的提升。專家、領導、機關部門,在對項目管理者進行管理“交底”時,如同向大家講清一條大河,既要講河中行船的激烈經驗,又要能從高山之巔看到它彎彎曲曲的流向,為現場管理者提供外界無法取代的視角。

處理問題的方法不同,效果也千差萬別。不同的時空條件,不同的外部環境,不同的生產要素,不同的管理能力,所采取的方法都有所不同。如果等到“有點亂”了,再來“等一等”、“理一理”,就難免“病急亂投醫”了。很多項目本來工期就特別緊張,本來就沒有返工重做的時間和空間,一旦方法出了問題,難題就會讓你應接不暇。

解決矛盾,處理問題,查安全隱患,不應止於“拔蘿卜”,還要對問題背後的深層原因有深度認識。很多問題剛開始都是表象的、淺顯的、簡單的,也就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也許,剛開始用牛刀去宰一隻雞還輕而易舉,當這隻雞“變異”了,變成了一隻猛獸再拿牛刀去宰,其難度就可想而知了。對以往的、別人的失敗的教訓也別喪失了寶貴的“疼痛感”。國人喜歡將失敗稱為成功之母,但在有的地方,一次失敗卻很難交足學費,總是重複昨天的故事,總是重複別人的故事,總是離成功那麼遙遠。我們需要全景式信息,我們需要立體思維,我們需要深度認識,我們需要如履薄冰的心態,我們需要寶貴的“疼痛感”。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打開智慧之門,尋求科學可靠一招治本的方法。

衡量一個單位的管理能力,關鍵是考察它對複雜問題的洞察能力,對各種矛盾的控製能力,對重大難題的化解能力,對強大壓力的釋放能力。理好方法有助於管住難題。隻要方法正確,措施得當,處置及時,就能將問題消除在初始狀態。

2010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