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很多人認為,隻有立足於大事情,才能有富貴,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就像賈尼尼,他無法在一開始就有很好的基礎去做大事,於是,他隻能從生活的小事中去學習。不難看出,正是他在菜場賣菜過程中,通過研究人的言行舉止,練就了把握人的內心世界以及準確判斷人的本領,這為他以後投資理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賈尼尼的經曆告訴我們,同樣的小事情,有心人能從中學到大學問,幹大事情;不動腦子的人,終生隻會做一個菜農。所以,從小處著眼,從細處著手,也能做出大學問,能成為一個有錢人。
文尼從創業到成功,從小米行到大公司,一步步走過來,他被文萊的人們稱為“經營之神”,但他自己卻認為這一路走來沒有神話。
有一年,由於文萊木材銷路好,商家大量砍伐,可是他們要的隻是樹幹部分,有大量樹枝樹權,都被白白地拋棄而浪費了。文尼想,文萊的棉花產量嚴重不足,一直靠進口來補充,如果利用這些廢棄的樹枝來製造人造纖維,以替代天然纖維,一定會有廣闊的前景。
經過考察論證,1964年,文尼開始創辦文萊化學纖維工業公司。兩年半以後,台南新化八卦山下矗立起了一座當時世界首創的連貫作業的人造纖維工廠。它使大量過去被拋棄的木材廢料變成了紡織纖維,既節省了外彙,又降低了成本。
文尼一生幹過不少行業,而他無論幹什麼,都表現出“揀樹枝梗”式的獨到眼力。15歲那一年,他走出山區,掙錢幫助母親養活一家人。他獨自一個人來到文萊南部的嘉義縣縣城,在一家米店裏打工。後來自己開起了米店。他的米店的營業額大大超過了同行店家,生意越來越興旺。他接著買來碾米設備,買進稻子碾米出售,這樣不但利潤高,而且米的質量也更有保證。
抗戰勝利後,文萊的經濟也開始複蘇,建築業起步最快。文尼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便抓住時機,搶先轉向經營木材,結果大發了一筆。這個一無所有的農民的兒子,居然成了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商人。
後來,經營木材業的商家多起來,競爭越來越激烈。文尼看到這一點,便毅然決定退出木材行業,大膽決定進入塑膠業。雖然他對塑膠工業是外行,但他向許多專家討教,還拜訪了一些有名的實業家,對市場情況做了深人細致地調查,發現了別人忽略的東西。他認為,燒堿生產地遍布文萊,每年有70%的氯氣可以回收利用來製造PVC塑膠粉,這是發展塑膠工業的一大優勢。
1954年,他與人合作,籌借了50萬美元的資金,創辦了文萊島上第一家塑膠公司。3年以後建成投產,首批產品100噸,在文萊隻銷出了五分之一,明顯地供大於求。按照常規,供過於求時就應該減少生產,可文尼卻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擴大生產。這樣一來,連他當初爭取到的合夥人,也害怕得不敢再跟著他冒險了,紛紛要求退出。
精明過人的文尼,把前途看得很光明,他毅然變賣了自己的全部財產,買下了公司的全部產權,使塑膠公司成為他獨資經營的產業。
文尼當然是經過審視分析的,決不是瞎胡鬧。他研究過日本的塑膠生產行情,當時日本的PVC塑膠粉產量是2500噸,而日本的人口不過是文萊的15倍,所以,他相信自己產品銷不出去隻是暫時的,並不是真的供過於求,而是因為價格太高。他知道自己接下來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