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動靠意識支配,人的意識則與自己本身的素質有關。這裏的“素質”不是指那種現今被社會幾乎用濫的詞彙的意思,而是紮紮實實地屬於一個人頭腦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有錢人寧有種乎?自然沒有。很多有錢人之前都沒錢,關鍵是自己在沒錢的時候明確怎樣做,從而最後踏入有錢人的階層。而這種行動,與你的想法緊密相關。
大家都知道天天想著單純靠運氣來理財是不現實的,甚至是危險的。隻有有了好的想法,並配之好的行動,才能實實在在地獲得錢財。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想法和行動缺一不可,要將二者結合起來,才更有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從前有一個小夥子,他有著非常大的抱負。
有這麼一天,他和夥伴們說:“我今年十八歲了,我準備外出打工,再苦再累我也撐著。拚命工作,除了吃飯別的錢都存起來。等到兩年之後,我就能存下兩三萬塊錢了,到時候就和村裏的老陳一樣,買頭牲口去搞山區運輸。別看不起這小生意,其實做起來很賺錢的!再做個四五年,我就有錢買輛小貨車了,到時候就和村裏的老王一樣,到縣城幫批發站拉貨。這個比老陳用牲口賺的錢多。這樣再做個五六年,我就能攢下十幾二十萬了,到時候就和村裏的老張一樣,到城裏開個不小的飯店,光一年的營業額就差不多能把投資給補回來。到時候我就是老板了,錢也不愁不夠花了,也不用天天急著按時上班了。那時候我才三十多歲,按現在社會的標準,完全算得上是年輕有為!”
夥伴們都認為小夥子的想法非常好。
兩年之後,夥伴甲在外打工回家,帶了三萬元錢回來。
五年之後,夥伴乙買了一頭牲口,跟村裏的老陳合夥跑起了山路運輸的買賣。
十年之後,夥伴丙買了一輛小貨車,專門為批發站配貨。
十五年之後,夥伴丁在城裏開了個不小的飯店,當上了老板。
而昔日的那位十八歲的小夥子如今像夥伴們一樣,也已經三十多了,卻依舊在村裏務農。他娶了媳婦,生了個兒子。兒子都五六歲了。他沒事兒就和他兒子說:“當年你爹我十八歲時如果進城去打工,兩三年後就能有兩三萬的存款了……五六年後……再五六年後……你爹我就會成為城裏一個不小的飯店的老板了。爹當年的想法多好啊!”
兒子好像沒怎麼聽懂,但是,他卻這樣問:“那麼爹,現在您為什麼不是飯店老板呢?”
小夥子最終沒有成為老板,他的想法不可謂不詳細周到,並且他的幾個夥伴已經證實很有操作性。但是,他的夥伴們一個接一個地實現了自己的每一個階段的目標,他卻依舊原地踏步。追溯原因,他隻是想想罷了,卻沒有真正按照想法去做。
不要以為這隻是一個故事。我們當中很多人都存在這種現象。不信你可以想一下身邊的朋友,是不是有像小夥子這樣的人?應該到處都有。
歸結原因,很多事情,譬如追求財富,都是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於是,產生合理的想法相對容易,但是照著去做就需要切切實實的行動了。而過程中也充滿艱辛與痛苦,不僅要流汗,有時候甚至要白流汗。有的人怕了,有的人或許根本就是隨意地說說——誰年輕的時候沒有個夢想啊?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變得自以為穩重了,變得自以為現實了,變得開始為年輕時自己的所謂想法的天真而害臊臉紅,變得似乎明白了究竟什麼是異想天開。於是他們沉默了,開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了,不再有夢想,而且自以為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成熟。而結果勢必是,他們覺得平平淡淡活下去才是真,覺得安分於這種生活才是告別年少輕狂的開始,而生活就果真讓他們平平淡淡下去了。
對於生活來說,想平淡遠遠比想實現夢想要容易得多。而人類是有惰性的。當放棄本可以實現的夢想最後歸於平凡的時候,人們還會勸慰自己,說多虧自己當時沒有一時衝動,不然很可能獲得不堪設想的可怕結果,緊接著開始列舉許多人追求夢想失敗的例子,列舉的越多,他們心裏就越舒服。
當然,不僅僅是惰性,更多的是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懼怕,使得他們“忍痛割愛”,把遠大的抱負寫進日記留到日後憑吊,寧願等到老了以後在記憶的長河裏回憶起這朵浪花,也不願在年輕時做一個弄潮兒去乘風破浪。他們認為這是很冒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