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躺在事業裏發酵(4)(2 / 3)

可惜的是,歲月流轉了一圈又一圈,曾被視為無上至寶的景泰藍難逃沒落的命運。

海王村是清代燒製琉瓦的土窯,又名琉璃廠。乾隆年間,發掘出遼代柱國李內貞的墓碑,才知道這裏曾是遼代的村地。從明、清兩代便是書市萃集之所,《四庫全書》總目協勘官程魚門有詩:"勢家歇馬評珍玩,冷客攤前問故書。"

道路兩旁古董攤、舊書攤比比皆是,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林徽因常同張奚若、徐誌摩、沈從文等朋友光顧,仔細挑揀,總能相中幾件愛不釋手的寶貝。

林徽因也正是在這裏,與有著數百年曆史的景泰藍邂逅了。

她忽然被舊古玩攤上的一隻景泰藍花瓶迷住了,拿在手裏仔細端摩,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攤主是一位花甲老人,見她舍不得放下的樣子,不由得多聊了幾句。這才得知,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藍,如今已經鮮有成品。老天利這家大字號,也快要撐不住了,輝煌了幾百年的景泰藍已經處在滅絕的邊緣。

老人還告訴她,北京景泰藍最大的廠是老天利和中興,都是清康熙的老廠,流傳至今,已經是舉步維艱了,至於德興成、天瑞堂、全興城那幾家小廠,就更加難以為繼了。

林徽因買下這隻花瓶後,一直惦記著景泰藍,老人的話猶在耳邊,不禁開始擔憂景泰藍這種老工藝品的前途和命運。

考慮再三,林徽因與梁思成決定在清華營建係,專門為搶救景泰藍而成立一個美術組。成員包括原國徽組高莊、莫宗江兩名主將,還有常沙娜、錢美華、孫君蓮三個新手。

為了摸清景泰藍具體的生產現狀,林徽因與其他成員一起,四處奔波了一整天,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幾家不起眼的小作坊,它們的共同點就在於都是一副破敗衰落的景象,三五個老師傅,幾個小爐灶,產量低,銷量更低。

調查了幾個廠,拜訪過幾個老師傅之後,他們基本掌握了北京現存的幾家作坊都處在倒閉邊緣的現狀,新老藝人青黃不接,操作模式一直是作坊,圖案花色單調陳舊,若想起死回生,調整生產結構,更新設計方案勢在必行,這樣才能打開銷路。

找到了問題的症結,接下來就是逐一去解決。

雷厲風行是林徽因一貫的風格,她找來珍藏的曆代裝飾圖案,大家一起分析研究,集思廣益,發現景泰藍常用的圖案隻有荷花和牡丹,幾百年來未曾有過任何改變,與其他千變萬化的裝飾圖案相比,顯得如此"老態龍鍾"。

中國素來講究事物的象征意義,經過長久的演變發展,基本形成了獨有的象征體係。吉祥圖案以福祿喜慶、長壽安康為主題,內容多種多樣,帶著濃重的民族色彩和情感,其中蘊含的民族傳統,經久不衰且曆久彌新。

景泰藍的製作工藝十分精細,從掐絲、點藍、燒藍、磨光到鍍金,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這是絕對的手藝活兒。

林徽因目不轉睛地觀察著老師傅的每一個動作,認真揣摩整個工藝流程。她最擅長的是設計新圖案,她要求每人都交上幾幅作品,而她此時已經虛弱得連畫筆都拿不起來了,隻得由莫宗江來完成她的創作構想。景泰藍廠的老師傅見林徽因已經如此虛弱,不忍心她來回折騰,就主動到她的家裏來探討。

新的圖案畫了一批又一批,新的產品出了一批又一批,終於初見成效。

付出總會有回報,雖是老生常談,也是鐵定的真理。

她同莫宗江以敦煌飛天為題材設計的景泰藍圖案,交給工廠投入試製後,燒製出來的產品,果然氣勢非凡,拿到成品後,她暫時忘卻了病痛,沉浸在滿滿的成就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