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的設計,皆有著林徽因的參與。她淵博的學識和無與倫比的創造力,成為她建築師生涯的基石。
她具備專業建築師的素養,而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她知性卻不學究。在跋山涉水的考察中,身到之處,眼之所見,不僅僅是一動不動、不會言語的石頭,還有一種頓悟和詩的意境,以及那深藏在建築中的人文精神。
她說,在她的眼裏,"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裏,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於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由溫雅的兒女佳話,到流血成河的殺戮"。
"石頭的詩篇是不會風化的",她篤信建築的精髓在於傳承一種精神,一種美感。她看到了中國古建築的意義,"那不僅是一份壯美,一種力量,更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民族風骨,它的文化內涵,象征著真、善、美的人格,既體現了佛家的無常、無我、寂靜的真諦,又展現了一個民族創造的超凡人生的終極價值"。
林徽因在她的建築論著中,時刻展現著嚴謹務實的學術精神,也處處可見文人的浪漫唯美,詩一般的抑揚頓挫、悠遠圓潤,閱讀她的學術著作,理論與美感兼得。
理性與感性,在林徽因的身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她用理性的思維進行科學探究,拯救無人問津的古跡,用感性的思維領悟出凡人難以參透的聖音。
她身上的文人氣質,如空穀幽蘭般清香淡雅,她的俏皮與爽朗,又仿佛是濃得化不開的甜膩,吸引著眾多仰慕者和追隨者。
她在北京胡同的家,被稱作"太太的客廳",聚集了中國近代大批的文學名家。他們聚在一起,談論藝術與文學,是典雅的藝術沙龍。
主持人自然是集才華和美貌於一身的林徽因。她是沙龍的絕對主角,人們眾星捧月般圍繞著她,豎起耳朵,認真聆聽她以藝術的眼光、詩的語言大談旅途見聞、讀書心得、人生感悟。
她顧盼生輝,光彩照人,思維敏捷,善於捕捉話題,具有控製場麵和調動情緒的本領,客廳中常發出笑語歡聲。大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盡情揮灑著各自的情感。
梁思成這樣評價自己的妻子:"林徽因是個很特別的人,她的才華是多方麵的。不管是文學、藝術、建築乃至哲學她都有很深的修養。她能作為一個嚴謹的科學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調查古建築,測量平麵爬梁上柱,做精確的分析比較;又能和徐誌摩一起,用英語探討英國古典文學或我國新詩創作。她具有哲學家的思維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她就是如此特別的一個女人,理性起來不刻板,感性起來不矯情,散發著恰到好處的迷人氣息。
林徽因的兒子提及母親,"有人問我,母親應該專心文學,還是研究建築,對她個人更有意義也會更有成就?我認為,在母親身上,那種詩人的氣質,和建築藝術家的眼光,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她的建築文章,尤其是早期的這類作品,寫得神采飛揚。譬如《平郊建築雜錄》,其中有幾篇,就被行家認為是研究中國古建築的範文。建築除了要有詩情畫意之外,還要有建築意,這是我母親最先提出來的主張。"
林徽因是第一將對建築的研究上升到"建築意"的人,這為建築獨添了幾分意境。
我們也許無法擁有詩人的妙筆生輝,做不到用玲瓏剔透的文字表達心中所想;我們也許無法成為聚會的焦點人物,贏不來那麼多的讚賞和掌聲;甚至,我們的感性被生活所困,變成了口無遮攔的抱怨和莫名其妙的壞脾氣。我們打著感性的幌子,將心中的不滿說了一次又一次,直到連親近的人都對我們避而遠之,最後連半點安慰和同情都沒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