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做有質感的女人(3)(3 / 3)

他們每天隻能靠著送藥的護士傳一張薄薄的紙條,將對彼此的關心落在紙上,傳遞給彼此。

梁思成在建築史上的成就,也有林徽因的一半功勞。他坦然地承認:"我不能不感謝徽因,她以偉大的自我犧牲來支持我。"

一次激烈的爭吵過後,痛哭了24個小時的林徽因,對沈從文說:"在夫婦之間為著相愛糾紛自然痛苦,不過那種痛苦也是夾著極端豐富的幸福在內的。"她認為夫妻爭吵,是因為彼此在乎,"冷漠不關心的夫婦結合才是真正的悲劇"。

消滅怒氣的最好武器,是愛。

她與他都深諳這個道理,幾十年風風雨雨,都在彼此的眼眸裏。

愛情是兩個人心甘情願地守護,上天賜了姻緣,能否相伴到老,能否幸福愉快,就要看各自的造化了。

多少人豔羨她的好福氣,能有這樣體貼的丈夫相伴左右、不離不棄。殊不知,福氣是靠個人修來的,不是從天而降的。女人幻想幸福沒有錯,錯就錯在隻懂得坐享其成,卻忘了愛情同樣需要付出,才會有回報。

想要被人愛,首先要讓自己值得被人愛。一味隻顧自己,自私又任性的女人,一定得不到他人的貼心守護,也一定不會懂得真愛是無我的樂趣。

婚姻需要經營

兩情相悅的男女,拜過天地、父母,並在父母的見證下,許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從此,兩個人湊成一個我們,榮辱與共,甘苦與共。

婚姻,是愛到情深時,心甘情願地將彼此捆綁在一起,締結受法律保護的契約,不論貧窮還是富有,不論疾病還是健康,不論年輕還是衰老,都願意永遠愛護彼此,安慰彼此,陪伴彼此。一生一世,不離不棄。

它的穩固,僅憑一腔熱血和三分熱度是無法維持的。朝夕相處中,歲月會將戀愛時如膠似漆的激情褪去,當激情不再,隻剩瑣碎單調的生活時,愛情開始變了模樣。

當刻骨銘心的愛情轉變成血濃於水的親情,聰明的女人懂得去經營婚姻,打理生活,讓愛情在平淡中永放光彩,讓婚姻經得住流年。

林徽因是聰明的女人,她熱愛生活,熱愛家庭。她懂得作為女人,何時該溫柔,何時該淩厲。她用短暫卻不平凡的一生,書寫了一段令人羨慕的婚姻。

外人常談起的是她與徐誌摩、金嶽霖剪不斷的情緣,卻忽略她與梁思成相濡以沫、堅如磐石的婚姻。不管時間怎麼變,她的丈夫不是徐誌摩,不是金嶽霖,而始終是她的戀人梁思成。

林徽因與梁思成的結合可謂是新舊相兼,門第相當。由於兩位父親--梁啟超和林長民政見相投,關係十分密切,友情篤深,對於兩個孩子的終身大事,作為長輩都有結為兒女親家的願望,便私下為梁思成和林徽因訂下了婚約。

作為近代的開明人士,梁啟超和林長民雖然訂下了婚約,卻並沒有按照舊式的慣例,將婚約強加給兩個孩子,而是將選擇權交還給兒子和女兒,讓他們自由相處。

他們的首次相識是在林長民的書房中。

當時,林徽因年僅14歲,正在培華女子中學讀書;梁思成17歲,是清華學堂的學生。梁再冰在回憶母親的文章裏說起過這段往事:"爹爹後來說,特別令他動心的是,這小姑娘起身告辭時輕快地將裙子一甩便翩然轉身而去的那種飄灑。"

這種飄灑一直紮根在梁思成的心中,成了他朝思暮想的靚影。待林徽因從英國歸來後,兩個人的關係進一步加深,並於1924年共同到美國留學,1928年畢業後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

他們的愛情始於父母的撮合,比一般情侶有著更親厚的感情基礎。他們崇尚西方式的戀愛自由,相信愛情是兩個人心心相知後形成的特殊感情。同時,他們也願意遵從父輩所結下的秦晉之好,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林徽因喜歡和梁思成在一起,他們有著相似的出身教養和文化構成,他們交流默契,相處愉快。很多年後,梁思成成為中國建築學界的權威專家,當他談起最初為什麼會選擇投身建築事業的時候,他的答案很簡單,是為了林徽因。

《林徽因傳》裏則有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終生癡迷的古建築來比喻他倆的組合,那麼,梁思成就是堅實的基礎和梁柱,是宏大的結構和支撐;而林徽因則是那靈動的飛簷,精致的雕刻,鏤空的門窗和美麗的闌額。他們是一個厚重堅實,一個輕盈靈動。他們的組合無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