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與平庸的生活分手(4)(3 / 3)

用新事物來保持生命的新鮮感,時刻將全新的感覺注入生命,讓生命蓬勃有生氣。她才不要做困守在家中的太太,死水一般平靜且毫無張力的生活,不是她所向往的。

當身體可以自由活動時,她邁開步子,不顧艱難險阻,走進荒山野嶺,去探尋早已被人們遺忘的古建築,每一次旅程都是一次冒險,更是一次充實生命的過程,靈魂的每一寸、每一縷都在風雨黃沙中愈發鮮活,愈發張揚。

當她的健康狀況已經不允許她走出屋子的時候,她也沒有坐以待斃,眼睜睜地瞅著生命慢慢枯竭,每天隻要有可能,她都會提起精神寫點東西,有時是關於建築,有時是關於漢代曆史的論文,她甚至還構思了一本小說。

隻要尚有一絲氣力,她就要扛起生命的重量,不輕易放棄每一分鍾的光陰。疾病已經擊垮了她的身體,她要挺起胸膛迎接嶄新的每一天。

1947年12月,林徽因進行了一次大的手術,在手術前的兩個月裏,是持續的擔驚受怕,她雖然熬過了短暫的發燒期,但在隨後的檢查中發現了由輸血帶來的並發症,隻有等到醫院來了暖氣才能做手術。

手術前,林徽因給費慰梅寫了訣別信:"再見,我最親愛的慰梅。要是你忽然間降臨,送給我一束鮮花,還帶來一大套廢話和歡笑該有多好。"

沒有對死亡的恐懼,隻有對好友的眷戀與不舍,帶著小女人的俏皮,以及在危難間對生命抱有的一絲希望。

可喜可賀的是,她又一次戰勝了死神的威脅,堅強地挺了過來。

費慰梅在《梁思成和林徽因》中敘述道:

手術後不久思成和老金兩人都寫信來要我們搞點特效藥鏈黴素。這藥也不容易弄到,但我們還是想辦法托到北京出差的美國朋友分別帶了兩份去。最後我們得到消息說,徽因已出院回到她清華園家裏自己溫暖舒適的臥房中,這個地方她戲稱是"隔音又隔友"。

到2月中徽因已擺脫了術後的熱度,她的體力在逐漸恢複。思成說:"她的精神活動也和體力一起恢複了,我作為護士可不歡迎這一點。她忽然間詩興大發,最近她還從舊稿堆裏翻出幾首以前的詩來,寄到各家雜誌和報紙的文藝副刊去。幾天之內寄出了16首!就和從前一樣,這些詩都是非常好的。"

他在附言中要我們寄一盒500張的輕打字紙作為新年禮物。"這裏一張要一萬元,一盒就是半個月的薪水。"這麼厲害的通貨膨脹真是難以想象。老金也寫信來說徽因是好多了,但又補充說,"問題在於而且始終在於她缺乏忍受寂寞的能力。她倒用不到被取悅,但必須老是忙著"。她修改、整理和爭取刊行她的舊詩。老金鼓勵她這麼幹,"把它們放到它們合適的曆史場景中,這樣不管將來的批評標準是什麼,對它們就都不適用了"。

生命是否鮮活,全仰仗於個人的安排,不論健康或疾病,都有機會保持前進的動力,不要因為一點病痛就讓生活變得死氣沉沉。

隻有鮮活的事物才會永葆生機,才會在悠然前行的時光裏跳躍,成為鮮豔的暖色調,留在記憶裏。

還在等什麼?等時光匆匆而過,留你在原地發愣發呆嗎?趁著還年輕,趁著還能跑能跳,趁著歲月不老,陽光正好,不管是自己一個人,還是拉上三五個知己,歡騰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