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與平庸的生活分手(2)(1 / 3)

得天獨厚的天賦、紮實的美術和建築基礎,加上天生一副熱心腸,每逢交作業時,她便成了救人於水火的菩薩。在這嶄新的領域內,林徽因收獲了尋常人難得一見的景致,這是她曾經未能留意的世界。

彼時,她在那片海洋中暢遊,身心愉悅。她用書本和閱曆做基石,邁向了新的高度,開始用愈加成熟而獨到的眼光和頭腦,去描繪俗塵。

做女人,一定不要將自己禁錮,不論是身體,或是心靈。如果沒有去其他地方走走,又怎會知道,還有與今時今日不同的生活?怎麼會了解,可以有不同於以往的活法?

身體被束縛,是可怕的。看慣了身邊的種種,就算是閉著眼睛也能行動自如,也正因如此,才無法領略別處的花開花落;心靈被束縛,更是可怕。沒了想要探尋新事物的念想,安心於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忘記了身為女人,有權利去享受豐富多彩的生活。要想看清一切真實,就需要不斷地去體驗、去比較、去品嚐新事物,不斷刷新眼睛與心靈。

美國式生活讓林徽因眼界大開,朋友們對此卻有些擔憂,徐誌摩曾擔心異國生活會寵壞林徽因,讓她變得不像她。他說得對,可惜隻說對了一半,她的確已不是最初的她,隻是,3年的異域生活,沒有將林徽因寵壞,反而通過增長的見聞,使她從北京四合院裏那個愛做美夢,帶著一絲虛榮的大小姐,蛻變成了可獨當一麵的女人。

胡適曾當麵稱讚她"老成了好些",這也反射出,她由理想主義階段完美地進入了現實主義階段,開始依靠自己儲備的知識和生活閱曆,去應對人生百態,在或真或假之中覓得真實。

世界究竟是何種麵貌,需要女人自己去摸索。

困在一方小天地裏的女人,久而久之,思維模式會變得固執而呆板,看待事物的眼光也是傳統而刻板的。以前堅信的,或許並不完全正確,而一旦陷入自己判斷中,看不到差別,也就無從看到真實。

女人,抽個時間,出去走走吧。將許久未能擁有的自由,還給身體和心靈。以新的姿態去迎接,去承受,去感受真實的世界和自我。

堅定值得冒險的選擇

恍恍惚惚幾十載,一路上充滿了無窮的變數。接二連三的困惑像一張無形的網,令深陷彷徨的人們,在麵對紛至遝來的未知與不解時,隻能跟苦惱作鬥爭。

我們在一個個十字路口前駐足、張望,努力平息著內心的憂慮和不安,試圖從紛雜中理清思緒,做出最正確、最無悔的選擇。

誠然,不論男女,不論老少,都向往安穩。女人尤其如此,企盼人生路上一帆風順。然而,萬事如意終歸隻是一個美好的祈願罷了。

也正是因為人生無法從頭來過,所以每一次的抉擇都伴有不可預知的風險。難免慌張、迷茫,表麵平靜如水,沒有一絲波瀾,心中卻強忍著起伏和澎湃。

不想輕易下結論,更不想走錯一步,結果卻可能步步走錯。僅此一次的人生,誰願有半分差錯呢,寧願小心一些,也不要在未來的日日夜夜暗自悔恨。

每當舉棋不定的時候,不妨聽從心靈的指示,拋開千頭萬緒和各種猜疑,於種種不確定中堅定一個選擇。

中國近代是人才輩出的年代,曾經那些家喻戶曉的名字,他們的崢嶸歲月還在被傳頌著,他們的故事也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當然,這其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有林徽因與徐誌摩之間的感情糾葛。人們靠著為數不多且真假參半的資料揣測著過往,抱著極大的好奇心去打探真假難辨的曆史,不甘心隻是道聽途說和遮遮掩掩的說辭,似乎一定要找出最符合心意的版本才行。

然而,依我看來,不管林徽因是否曾傾心於徐誌摩,抑或是林徽因與徐誌摩隻是心靈上的知己,不可爭議的事實是,林徽因自始至終都沒有接受,也從未承認過自己與浪漫詩人的愛情。她選擇的是梁思成,愛的是梁思成,相伴終老的也是梁思成。

夫妻二人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一同走過了二十多年。清晨的每一縷朝陽,黃昏的每一片霞光,都是與他一起迎來和送走的。她的壞脾氣,隻有他在默默承受;她的溫柔,也隻有他最懂。

在這段美好的時光裏,埋藏著她與梁思成琴瑟相和、相濡以沫的愛情和婚姻。

24歲那年,林徽因與梁思成結為連理。從此,她成為他的妻子,將未來與苦樂相關的一切托付給這個男人。她愛他,這是她篤信的事。

縱使感情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一對年輕氣盛的男女,性格的磨合期並不短暫,她沒有輕言放棄,沒有放棄愛情,沒有放棄梁思成。

她無悔當初的選擇,用一顆真心捍衛著愛情。

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性格上,可謂是兩個極端,爭吵是在所難免的,然而,也正是迥然不同的兩個人,才是最互補、最相得益彰的搭配。

在梁思莊的女兒吳荔明眼中:"徽因舅媽非常美麗、聰明、活潑,善於和周圍人搞好關係,但又常常鋒芒畢露表現為自我中心。她放得開,使許多男孩子陶醉。思成舅舅相對起來比較刻板穩重,嚴肅而用功,但也有幽默感。"

一向崇尚自由的林徽因,即使在愛情裏,也要爭取最大限度的自由。她有著極佳的人緣,也常常陶醉在眾人的殷勤裏,笑對旁人的豔羨和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