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後的故事(1 / 2)

董強

在我的案前,擺放著三張照片,時間上從孩提到成年,顏色是從黑白到彩色,照片的人物從年輕到年老,透露的生活狀態是從清貧到富足。時間無言,傾訴著照片背後的故事。

第一張照片拍攝於30年前。那是我家的第一張合影,也是第一張全家福。

時間回到1976年的中秋,我在膠東半島的一個濱海小鎮上小學四年級,從沒有見過照相的我和媽媽、弟弟、妹妹高興地來到爸爸所在的中學裏。因為學校從縣上邀請了攝影師給師生照相,由於爸爸的關係我們搭了個便車。要我們去照相的消息,在當時的鎮子裏掀起了不小的轟動,大家很是羨慕,好多人還過來送我們呢。

那時候,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商品供應更是匱乏。農民勞動一天的“工分”所得才值一角五分錢,按當時的物價標準連三枚雞蛋都買不到。“大鍋飯”的生產模式導致農民的積極性不高,糧食產量自然很低。生產隊除交公糧外,剩下分給社員的也大都是粗雜糧了,但對於大部分的人,能夠吃飽就算不錯了,隻有在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白麵做的饅頭和餃子。我記得,我家為了給幫忙蓋房的人吃白麵饅頭,費了很長的時間才積攢了一大缸的小麥。當建成房子的時候,我對著家人冒出的第一句話是:“媽,從此咱有了就吃,有了就喝!”這可是一個不到八歲的孩子的感歎和期盼啊!每當感慨現在好生活的時候,媽媽還經常提起當時我說過的話。

這張照片裏清晰地留下了時代的烙印。我當時不太懂事。當照片洗出來的時候,我發現爸爸左手的袖子好像是刻意擼得很高,而媽媽白色的鞋子也好像故意向前突出的。幾年以後,在爸爸媽媽相互的笑談中,我才驗證了我當時的推測。因為爸爸在這之前用了半年的工資買了一隻青島“金錨”牌手表,在那個年代能夠戴上表的都是“公家人”中條件比較好的,戴表也就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征,那種榮耀感絕不亞於現在開著私家車去見同學朋友。媽媽的鞋子也是當時她用多半年的辛苦換來的。那款白色的球鞋,在我們那裏叫“高麗”鞋,不知道是諧音還是當時的南朝鮮離我們近的緣故。反正,在當時很時髦。我記得媽媽買了鞋以後,還受到了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奶奶長達半年的數落。在這張照片中,留下了爸爸媽媽認為值得驕傲的東西,把最好的展示出來,也是那個年代人們最真實的生活縮影。

在我的相冊裏,還有一張珍貴的照片。這張照片是我家的第一張彩照全家福。時間是1985年的盛夏。攝影師是剛成為照相個體戶的堂哥,拿著剛時興的彩色膠卷來我家照的。

在這張照片中,最大變化的是我和妹妹。因為我和妹妹同時金榜題名,我考入天津的解放軍運輸工程學院,小妹初中畢業直接考入了青島幼兒師範學校。粉碎“四人幫”後,高考製度的恢複,給了平民百姓以希望和期待。如果沒有高考製度的改革,一般人是沒有辦法有出頭之日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了當時最時髦的口頭語。許多青年人,甚至是中年人也峁足了勁要把失去的損失補回來,立誌刻苦學習,努力拚搏。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是爸爸所在學校的老師中午頂著炎熱騎自行車到縣教育局取回來的,爸爸拿到入學通知書後馬不停蹄地急於把這個消息讓家裏的每個人知道。當時媽媽正要到鎮裏開會,爸爸老遠就呼喊著:咱娃的入學通知書到了!我想,當時,半個鎮子的人或許都能聽到爸爸自豪的聲音吧,因為爸爸的喊叫聲激揚又高亢。是啊,我們兄妹二人通過刻苦努力學習而取得的成果足以讓父母感到榮耀和驕傲了。從照片上還能看出我們兄妹二人躊躇滿誌的笑容。

在這張照片裏,媽媽的臉很是瘦削。這是媽媽最瘦的一張照片。至今媽媽都不忍再看。當時,我們兄妹四個都上了高中和初中,但按當時的規定,我們家需要把自家的糧食曬幹揀淨送到糧管所裏,糧管所開了證明,然後才能讓我們在學校裏領到餐票。過去的幾年,為了我們四個孩子,媽媽既要教學又要堅持農田的勞動,還要負責解決我們兄妹四個在學校的吃飯問題。爸爸因為離我們遠的緣故,也照顧不到家裏很多,家裏的大小事都是媽媽一個人頂著。特別是在每學期轉糧的時候,因為糧食太多太重,媽媽每次都要求好多人。媽媽為了我們付出很多,吃的苦和受的累也最多。即使這樣,但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媽媽臉上流露的還是滿足和欣慰的神情。這也許就是女性的偉大。也正是媽媽的付出,才讓爸爸能專心工作,爸爸也以經常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來回報他的妻子,這張照片背景牆上的獎狀就是對爸爸工作的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