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開文
1979年前,我在一所農村中學任教,結婚時沒有房子,租農民的一鋪炕。炕頭放一對小櫃,櫃上放兩床被子,那就是我的全部家當。對麵炕上住著房東一家,晚上各自拉上一塊布幔,於是躲進布幔小天地。家,對我來說就是那一鋪炕,何況炕還是人家的呢。我的家就在這鋪炕上過了六年的尷尬生活。後來,我又調到縣裏工作了。1987年,單位又蓋了幾棟房,我們就搬到馬家嶺,那是新蓋的一座七層樓房,我們分到第六層602房。大約五十多平方米,有兩臥室,一個起居室,一間廚房,一個衛生間。家裏也陸續添置了小彩電、雙缸洗衣機、安了一個吊扇。廚房很小,以至於後來又延伸到了房間外麵的走道上。老式的抽油煙機幾乎成了擺設,不便擦洗的地方堆滿了油垢,許多小飛蟲粘在上麵,就成了動物標本的世界。陽台,那塊小天地就成了我的臥室和書房。吱吱作響的小床擠在陽台的一隅,旁邊放了一張書桌,下麵放滿了書和雜誌,坐在有些晃動的椅子上連腳都伸不開。那時搬家,也沒有裝修的概念,弄兩桶油漆,將地板刷一下就不錯了。
“搬家啦!”2006年春節前的一個豔陽天,隨著一串清脆的鞭炮聲響過,一輛搬家公司的大汽車拉著我家的全部家當,滿載著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駛入了城西的新家。從城北的馬家嶺住處到宜城水岸新家,車隻用了20分鍾,而我卻為此盼望了20年。當我用鑰匙打開房門,走進裝飾一新、兩室一廳的110平方米居室時,心中充滿莫名的激動。現在我們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家,二十多平方米的客廳窗明幾淨,34寸大彩電美觀清晰,新購置的沙發式樣別致,更有鮮花把客廳裝點得溫馨、舒適。慢慢平靜自己激動的心緒,站在窗前目送夕陽西下,讓我看到世間最美的風景,那份愜意的感覺讓我陶醉。
現在我住的房子,足不出戶就可以洗上熱水澡,用電腦上網,“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已經變成現實。這是過去連做夢也想不到的事啊。更讓我心動的是,我終於有了一間屬於自己的書房。我習慣看書讀報,一天不閱讀點書籍,心裏就沒著沒落的。過去為找一份參考材料要翻箱倒櫃尋覓,費了多少時間、多少精力還是找不著。現在好了,我終於圓了這份夙願,有了自己的書房,想看什麼書,伸手就可以從書架上拿到;想查什麼資料,也方便多了。我的書房雖小,卻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波瀾壯闊、輝煌成就。這麼好的書房也該起個名字吧?我想,富而思源,富而思進,就叫“思進齋”吧。
我家的住房史,就像履曆表一樣,生動地展現了改革開放給我們國家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我家折射大天地,“居者有其屋”、“安居才能樂業”,家的變遷使我對生活充滿信心。從我家的住房史,聽見了我們偉大祖國前進的腳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