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我在西安上大學,家在漢中,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回家看望父母。當時兩地之間雖然通了火車,但是仍然感覺往來相當困難。因為在關中和陝南之間橫亙著巍峨高聳的秦嶺山脈。秦嶺號稱“九州之險”。《史記》中說:“秦嶺天下之大阻也。”李太白曾吟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的詩句。新中國成立後的半個多世紀,新修的一條條公路和鐵路穿越秦嶺。極大地改善了陝西關中地區和陝南的交通條件,推動了陝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可是,秦嶺大山依然是交通的“瓶頸”。
我記得當時從西安到漢中總長550公裏的鐵路裏程,火車要走12-13個小時,而且都是夜間行車。列車從西安出發,先要經隴海線到寶雞,然後折向南走寶成鐵路,特別是離開寶雞後進入秦嶺山區,火車沿清薑河盤旋迂回,越嘉陵江南下,共16次跨越嘉陵江,穿過304座隧道,越過大、中、小橋1001座,這條鐵路線坡度大、隧道多,使用的都是大功率電力機車,一列火車往往是前有兩台機車牽引,後有一台機車頂推,才能使列車在暗夜中穿行於茫茫的崇山峻嶺之中,盤旋蜿蜒,吃力地穿過一個又一個隧道,車窗外漆黑一團,車內燈光昏暗,空氣汙濁,過道裏和兩個車廂之間的通道都擠滿了人。乘客們在車廂裏昏昏欲睡,一夜長途的顛簸旅行,人往往累得筋疲力盡,感覺好辛苦。
因為隻有這一條鐵路線,所以運力很緊張,從漢中回西安沒有始發的火車,火車是從安康出發,預留三節車廂給漢中站。買一張火車票要托好幾個人。每次擠上火車就像打仗。有一次來了六個身強力壯的同學為我送行,火車一進站,一個同學先衝進喧囂擁擠的人群殺開一條“血路”擠上火車,打開車窗,其他同學則大喊一聲,然後運氣,抓住我的胳膊和腿順勢舉起,肩扛手推就把人塞進車廂,再把隨身攜帶的行李等物品送進去,一切辦妥,接應的那個同學才從窗口跳下來,這一場麵驚險刺激卻又有幾分狼狽。在整個旅途中,車廂裏的人隻能像沙丁魚一樣直挺挺地互相貼在一起,忍受著悶熱汙濁空氣的煎熬。
我有時也坐汽車。崎嶇險峻的山路更危險,山高坡陡,又破又舊的長途客車爬上爬下地跋涉於高山峽穀之中,坐在車上一路都提心吊膽,生怕這老舊的公共汽車不堪重負而散了架,更擔心司機的車技。雄偉令人生畏的秦嶺啊,逾越你總是感到困難重重。
1996年12月18日西康鐵路開工建設,2001年10月建成通車。西康鐵路經陝西省的七個縣市,全長268公裏,為一級單線電氣化鐵路,預留雙線,年設計貨運能力2000萬噸,日均客車八對。是我國華北、西北地區進渝入川、連接大西南的新鐵路通道。第一次走西康鐵路時,列車是西安直達漢中的。中午1點從西安出發,沿西康線一路南下,晚上9點就可以見到父母了。白天行車時,沿路觀賞風景,十分愜意。青山綠水,茂林修竹,清澈碧綠的江水環繞著白牆紅瓦的農家村寨,壯麗河山,賞心悅目,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