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仿唐樂舞》的演出形式
樂舞的演出形式,采用唐代由教坊使串聯全台節目的手段,一氣嗬成,渾然一體。據史料記載,唐代宮廷演出形式有多種,以教坊使貫串整個演出始末的是其中一種。這種演出形式優點是前後銜接,完整性強,很適合我們今天舉辦晚會的習慣和要求,我們隻是對它的致語、勾隊、放隊、點歌等有所刪減,並賦予新的內容,既保留了唐代古典樂舞的特點,也便於我們駕馭。
三、《仿唐樂舞》的藝術風格
《仿唐樂舞》必須獨創一格,必須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輝煌、典雅、古樸的中國氣派,向人們展示出一千三百多年前大唐宮廷音樂、舞蹈藝術的精美,宣傳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激情,同時還要體現出有陝西特點的唐味,這是我們對《仿唐樂舞》藝術風格進行設計的總體要求。我們以史料為依據,參照大量出土文物,也吸收了豐富的民間舞來編排舞蹈。聲、器樂中,融合《西安鼓樂》、戲曲音樂等表現手段,突出地體現出古典性和地方性風格。
四、《仿唐樂舞》的總體設計
全台晚會的每個節目(聲、器樂、舞蹈)獨立成章,相互間又有照應,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構思,體現出唐代樂舞的意味。
1982年6月,《仿唐樂舞》進入二度創作階段。我兼總導演,史亞南(一級編導)為副總導演,各個小節目的編創人員有:安誌順(一級演奏員)、大西、王乃興、張勇(一級編導)、張桃葉、藝萌。我們邀請中央戲劇學院舞美係教授齊牧冬做我們的舞美設計,請中國芭蕾舞劇團一級服裝設計師李克瑜做服裝設計,請東方歌舞團一級編導郭冰玲為我們編排了兩個舞蹈《公孫大娘舞劍器》、《白紵舞》,還邀請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為《春夜喜雨》作曲,請著名作曲家張文鋼為《柳枝詞》作曲,請陝西老鄉、著名作曲家趙季平為《春江花月夜》作曲,請著名作曲家楊潔明為琵琶獨奏創作《新翻羽調綠腰》。
演出
《仿唐樂舞》經過全體演職人員的共同努力,於1982年10月1日在西安進行首場演出。當帷幕徐徐啟開,展現在觀眾麵前的是宏偉的宮廷大殿,玉石宮柱挺拔矗立,一麵古色古香的畫幕懸掛舞台中央。樂聲中,宮廷內侍按照唐代夜宴的習慣,點燃四棵金色燈樹。人們仿佛置身於寧靜高雅的宮廷之中,盡情地觀賞由教坊使率領的梨園弟子的精彩表演:有的亭亭玉立,吟詩放歌;有的席地而坐,吹管撫琴;有的則舒展雙袖,翩翩起舞……恰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出以15個國家的舞蹈專家,學者為成員,以拯救民族民間歌舞藝術為宗旨的考察團來到陝西,觀看了我們的首場演出。演出結束後,包括教科文組織代表團成員在內的全場觀眾,對演出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代表團成員被飄逸的舞蹈編排和優美的古典音樂所感動、所震撼,散場後,仍三三兩兩分頭與演員交談、合影,遲遲不肯離去。他們讚不絕口地說,很高興在陝西看到了一台古色古香的民族歌舞,使他們對中國的古典藝術、民族藝術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感謝《仿唐樂舞》的全體藝術家。
我們的節目短小精悍,形式多樣,情調不一,通過教坊使(扮演者張明)的貫串,渾然一體,又富有陝西唐味,深受觀眾的喜愛。尤其是齊牧冬的舞美設計、李克瑜的服裝設計,更為該劇增色不少。《仿唐樂舞》演出後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得到了國內外舞蹈界、音樂界專家的一致好評,並成為陝西此後極具典範意義的保留節目,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