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唐樂舞》的編創經曆(1 / 3)

蘇文

謀篇

1981年初,陝西省外辦副主任孫銘同誌向我提出:西安是旅遊勝地,每年外賓流量近二十萬,你為什麼不創作一台與旅遊相適應的晚會呢?這個建議提醒了我。是呀!西安是著名的古城,曆史上曾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不但有著非常多的曆史文物,而且還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藝術積澱。尤其是漢唐這兩個曆史上的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其中的唐樂舞,更是登峰造極,值得繼承、發展的藝術遺產是非常多的,為什麼不去發掘呢?

於是,我和王小康合作創作曆史歌舞劇。開始的設想是創作歌舞劇《楊貴妃》。陝西有貴妃墓、貴妃池,還有許多有關楊貴妃的有趣傳說和故事,是能夠創作出有一定價值的歌舞劇來的。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和思索,我們深感到,一場歌舞劇《楊貴妃》是遠遠無法體現出唐文化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無法展現盛唐歌舞博大精深的藝術內涵的。因此,王小康建議,他退出,由我另組班子,創作唐樂舞。我同意了,於是,成立了以我、王理琦(一級作詞)、陳增堂(一級作曲)為總體設計的唐樂舞創作組,挖掘、創作《仿唐樂舞》。

為了能準確地把握唐樂舞的特點,成功地再現唐樂舞的恢弘氣勢,我們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讀新舊唐書、《資治通鑒》、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研究唐宋樂書、音樂史、舞蹈史等書籍和文獻資料,學習傳統的民間藝術。遇到不懂的地方,便請教專家、學者,如陝西著名曆史學家武伯倫、北大中文係教授陰法魯、中國藝術研究音樂研究所專家黃翔鵬、舞蹈研究員王克芬、上海兒童文學出版社包啟新教授等,他們都曾給予過我們許多的教誨,在整個《仿唐樂舞》的創作過程中,始終得到了他們熱情的支持和無私的指導。

在史料基礎和理論基礎都有一定積累的情況下,我們又在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方傑的帶領下,到敦煌、雲岡、龍門及陝西省內的大小古跡進行實地考察,從壁畫、石刻、石雕中尋覓創作需要的形體素材和靈感。我們還深入民間,尋找、發掘與唐樂有淵源關係的《西安鼓樂》。我們一個縣一個縣、一個村一個村地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找到了一些散居在民間的農民藝人。這些民間藝人有的能吹奏古樂,有的人手頭還保留有殘缺不全的工尺譜,這對我們創作《仿唐樂舞》中的《普天樂》及打擊樂《鴨子拌嘴》、《老虎磨牙》等劇目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一年來的生活體驗使所有的創作人員都深深地感到,在一千多年前盛唐就有如此燦爛輝煌的樂舞,真令人自豪。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複活它、再現它,使之重新走上舞台,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歡它,以增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結。同時,也將它介紹給世界,讓全世界的藝術愛好者為中華民族精美的古典藝術喝彩。因此,我們立下誓言,一定要成功地完成《仿唐樂舞》的創作任務,我也有信心一定能成功!

布局

1982年6月,我們對《仿唐樂舞》的總體設計有了一個基本成熟的構想。

一、《仿唐樂舞》表現場景

《仿唐樂舞》表現場景選定為宮廷舞台。當時唐代宮廷設有專門的樂舞機構——教坊,專門侍奉皇帝和皇族,集中了全國數以千計、最為出色的樂工、歌舞伎,他們代表了唐代樂舞藝術的最高水平。教坊演出的樂舞,有宮廷樂工創作的劇目,也有外來的舞蹈、民間的優秀樂舞等。可以說,宮廷舞台是唐代樂舞的最高彙集處。我當時設想,我們現在排演的《仿唐樂舞》,如同在宮廷的舞台上演出,觀眾就是“皇上”“官宦大臣”及“各國使節”,這多有意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