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樹,還是要羊,這是一個生存與發展的殘酷選擇,也是一個長期困擾陝北地區幹部群眾的難題。1985年,為了保住“三北”防護林的建設成果,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能夠盡快得到恢複,榆林縣委、縣政府經過深入調查,果斷作出在短期內禁養山羊的決定。“禁牧”是一個十分痛苦的決定,當地政府深知,山羊是部分群眾主要的經濟來源;他們更明白按照眼前這種方式發展下去,放養山羊是根本沒有出路的;同時他們也清楚,走出這步棋可能承擔的政治風險。果然,到了1987年,群眾一紙訴狀告到北京,“短期禁牧”成了“殺羊運動”,這個動機和意願良好的決策因為傷害了部分群眾的眼前利益而被迫流產。
吸取前麵的經驗教訓,吳起縣領導班子開展了大量調查研究,並找到了一條合理的解決辦法,這就是“山上堵,山下疏”。他們一方麵限製群眾自由放養山羊,另一方麵又鼓勵群眾大力發展舍飼圈養小尾寒羊。為了讓廣大群眾能夠盡快接受“小尾寒羊”這一新生事物,縣上領導和機關幹部們帶頭與群眾“結對子”,幹部投資,群眾養羊。通過對比算賬,群眾很快發現舍飼圈養小尾寒羊的好處。短短一年多時間,吳起縣的黃土高坡上已經看不到一隻山羊,而在農戶的住宅附近,則雨後春筍般冒出了一排排養羊的圈舍。
在吳起縣,我結識了當時頗具學者氣質的縣委書記郝飆、勇於開拓而又精明能幹的縣長師合林、時任主管副縣長的韓愛傑等一班人。同時,我也走訪了許多農戶,其中不乏一些過去放養山羊的大戶。麵對這樣一個團結戰鬥的領導集體,麵對這樣一大批有覺悟的群眾,我終於理解了吳起縣為什麼能夠推出“封山禁牧”的革命性舉措並且最終取得巨大成功。
此後,因為工作的需要我多次來到吳起縣,親眼目睹並感受了他們推行“封山禁牧”、“舍飼養羊”、“退耕還林還草”的全部過程。看到吳旗縣山河麵貌一天天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看到吳起縣的黃土地與周圍地區相比,不再是羊蹄翻踏過的新鮮黃色,而是開始泛黑結皮,就像潰爛的傷口開始結疤愈合,我心中湧動著說不出的激動和喜悅。
2003年,吳起縣向外界公布了兩張拍攝於不同時期的衛星遙感照片,從兩張對比照片上可以明顯看出五年來當地植被狀況所發生的變化,吳起縣版圖形同一片綠色的樹葉清晰地印刻在陝北黃土高原上,與周邊的黃色大地形成了鮮明對比。吳起人驕傲地說,是155萬畝退耕還林地創造了這樣的綠色奇跡。155萬畝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許多省區全年的退耕麵積。
治沙造林和退耕還林使陝北大地變綠了,在這一片片綠色的背後,有太多辛勤的汗水付出,有太多感天動地的人物和事跡。山河綠起來了,人民富起來了,這場“綠色革命”所帶來的巨大變化正在逐漸顯現,並且必將惠及我們的子孫後代。作為這場“綠色革命”的見證者,我見證並采寫了一些記錄性的報道,並榮幸地獲得生態宣傳最高榮譽“大森林獎”,受到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同誌的親切接見。回顧這些寶貴經曆,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