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采訪郭秀明的過程(1 / 3)

盧尚玉

郭秀明同誌生前是我省銅川市印台區紅土鎮惠家溝村黨支部書記。在他上任前的1991年,惠家溝農民人均年收入才二百多元,群眾生活處於極端貧困中,看病時甚至連幾角錢的藥錢都拿不出來。作為鄉村醫生的郭秀明看在眼裏痛在心裏,在無人願意擔任村幹部的情況下,毅然“棄醫從政”,毛遂自薦擔任了帶領村民向貧困宣戰的“領頭雁”。在擔任村支書的八年時間裏,郭秀明用生命與貧困進行了一場殊死搏鬥,他舍小家、顧大家,舍生忘死,嘔心瀝血,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帶領全村群眾向惡劣的自然環境挑戰、向貧窮挑戰、向歪風邪氣挑戰,發展生態農業,治理小流域,植樹造林,平整土地,拓寬道路,修建校舍,帶出了一個好班子、好隊伍、好風氣,初步改變了惠家溝貧窮落後的麵貌。由於終年苦幹,積勞成疾,於1999年12月20日不幸去世,年僅49歲。

郭秀明同誌是農村黨支部書記的一麵旗幟,是新時期廣大農村基層幹部的榜樣,是廣大共產黨員和各級領導幹部學習的楷模,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實實踐者。在他死後,中央領導胡錦濤、尉健行、溫家寶、曾慶紅對學習宣傳郭秀明都有重要批示。2001年3月26日,中共陝西省委追授郭秀明為“優秀共產黨員”。2001年4月25日,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全國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聯席會議領導小組決定,在全體共產黨員和幹部特別是廣大農村基層幹部中,廣泛開展向郭秀明同誌學習的活動。“郭秀明”這個普通農村黨員的名字,也因此而寫進了黨的十六大文件。

作為第一個采訪他的記者,我經曆了郭秀明這個重大典型樹立的全過程。雖然時光流逝,一些人和事日漸模糊,但是,隻要一提到惠家溝,一提到郭秀明,許多情景便曆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作為一名地市黨報的記者,感謝生活給了我這樣一次經曆,讓我如此近距離地熟識了一個偉大的靈魂,我的心靈也經受了一次崇高的洗禮。

能夠認識郭秀明,其實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時常暗暗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那是1994年秋天的一個下午,銅川市印台區(當時還叫郊區)一位朋友約我到他那裏去看一盤錄像帶。這位名叫楊宏剛的朋友在區組織部搞電教,他剛拍了一個反映智取華山老英雄路德才發揮餘熱在晚年維修一條路的專題片,希望我在解說詞上提點意見。在看這個專題片的過程中,他無意中向我提起了郭秀明。他當時說:我們這裏還有個村支書的事跡很好,方便的話你能去采訪一下,不過那個村裏不通車,要步行,來回得二十多裏,你願不願意去?

我當時很猶豫——步行那麼遠,采訪對象又是個農民,值不值?我就問宏剛這人到底咋樣?能不能先介紹一點。宏剛把郭秀明的事說了兩段後,我立即決定:無論路有多難走,也要到惠家溝去!

宏剛說的這兩件事,是郭秀明號召村民栽樹和後來管樹的事。當時,惠家溝一些村民對冬天上山挖樹坑不情願,有些人邊挖邊罵,說是給郭秀明挖墓坑哩。聽到這話,郭秀明卻幽默地說:過去皇帝沒死的時候,百姓就給他挖坑修墓,我現在享受的也是皇帝的待遇啊;另一件事是郭秀明為了給護林立下鐵規矩,讓兒子把親家的牛趕到林子裏,然後又“突然發現”,讓幹部牽回來當眾罰款的事。

我當時對這兩件事的認識尚未到位,隻覺得這是農村裏的一個“高人”,和這種既幽默又機智的人打交道,就是將來寫不出啥稿子,也可以增加一些見識。

那是一個秋高氣爽陽光燦爛的上午,我和宏剛沿著那條開滿紫色木槿的山路,一邊閑聊一邊向惠家溝走去。一進村口,迎麵遇見一位六十多歲的老漢,挑著一擔水,正吃力地往山坡上挪著。宏剛說那可能就是郭秀明的父親。我一聽連忙搶上前去,一邊證實一邊從老人肩上接過扁擔,一口氣挑進了郭秀明家裏。

幾個人正坐在院子裏說話。當我得知其中一人就是郭秀明時,立即對他產生了成見,並在腦子裏對這次采訪打了個問號。因為自從成人後,隻要我在家裏,像擔水這種體力活,無論如何也不會落在父親的肩上。

因為有了成見,我的態度變得有些矜持。和郭秀明一起說話的那幾個人好像是區上或鎮上的幹部,宏剛陪他們一邊說話去了。郭秀明提著一小袋剛蛻了綠皮的核桃,拿著半包金絲猴香煙,和我一起來到村口的皂角樹下,接受了我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