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啟示
在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今天,回望“窯洞大學”,我感到:它的創辦對於今天的青年進行理想信念和前途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啟示一:進行以學習延安精神為主要內容的革命傳統教育是解決大學生深層次思想問題的重要途徑。革命傳統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一部延安革命鬥爭史,含有愛國主義教育、共產主義理想教育和艱苦奮鬥教育,以及人生觀教育的豐富內容,具有很強的感召力。“窯洞大學”的辦學實踐證明,充分利用延安豐富的革命傳統教育資源,不失時機地實施教育,與校內的政治理論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啟示二:“窯洞大學”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有效形式。“集中學習,統一吃住,將以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各種活動形式融為一體實施教學”,這是“窯洞大學”基本的辦學方式。這種方式,便於進行現場教育,使學生身臨其境,輔之以現實的、曆史的、理論的、實踐的教育引導,同時眾多院校集中學習,易於形成濃厚的學習研究氛圍,可以達到以景激情,寓理於情,情理交融的效果,從而促使學生思想升華,提高教學質量。
啟示三:掌握學生思想脈搏,“對症下藥”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也應當提高針對性。大學生是一個思想較為活躍、敏感,但困惑又較多的青年階層。他們一方麵表現為對各種社會現象和思潮的廣泛愛好和關心,一方麵又易被來自各方的社會思潮所困擾,這些困擾往往涉及政治的、文化的、人生的、價值取向的諸多方麵。對於思想政治教育,他們一方麵表現為一種精神上的渴望,另一方麵又表現為程度不同的逆反心理。“窯洞大學”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從教育宗旨的提出、教學計劃的製定、報告內容的組織、參觀地點的選擇,到各種服務活動的設計,都力求針對學生思想實際,注意適“度”,按“需”施教,處理好“引導”與“需求”的關係,為教育活動的圓滿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證。
今天,“窯洞大學”的這種辦學模式在實踐上可能又有了新的發展,但以延安精神為主要內容的體驗式革命傳統教育的方式卻越來越受到重視。記得,就在我們創辦“窯洞大學”不久,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就在延安建立了教學基地,對學員進行常年不斷的革命傳統教育;後來,中組部又在延安、井岡山和上海浦東建立了幹部學院,其教學理念和辦學模式就是“窯洞大學”當時的情景式教學。最近幾年,中央在韶山、井岡山、延安著力打造的“一號工程”堪稱革命傳統教育的大手筆。目前,延安革命紀念館的“一號工程”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我相信,不遠的將來,延安的革命傳統教育將會以全新的麵貌與大家見麵,從革命聖地延安流淌出的紅色記憶仍將浸潤著今天的中國人。“延安熱”仍然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十多年前,參加“窯洞大學”的學員猶如一台台精神的播種機,他們在延安接受了延安精神的洗禮,又把延安精神帶到了四麵八方。按年齡推算,當年參加“窯洞大學”的學員,已成長為各條戰線的中堅。
我們這些創辦者組織他人學習延安精神的同時,自己也不斷地接受著延安精神的滋潤。我以為,延安精神所洋溢的為了“主義”的崇高理想、為了人民的價值追求、實事求是的方法論、艱苦奮鬥的意誌品質、將知識之“魂”附於實踐之“體”的一代知識分子的成才道路,至今仍對我及我的同伴們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它賦予我們一種信念、一種責任、一種社會擔當。我們的人生也發生著變化,當年“窯洞大學”的“教務長”顧群同誌已成長為中國銀行漢中支行的行長;“窯洞大學”的“總務長”張素麗同誌現任陝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窯洞大學”學習的我省許多大學的團幹部都已成為學校的教學科研骨幹,相當一部分還擔任了校院領導工作。就拿我來說,先後到省紀委、陝西日報社、省社科聯、省委宣傳部工作,但不管到哪裏,每每回憶這段往事,我都為曾經參與過“窯洞大學”的創辦而感到榮耀。
作為“窯洞大學”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我和我的同誌們隻是做了一些應該做的工作。我深知:如果沒有各級組織的大力支持,沒有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沒有團省委領導的強有力的引領,沒有省內外各高校團組織的積極參與,沒有社會各界和媒體的廣泛宣傳。“窯洞大學”絕對不會那麼“火”。
(補記:在這裏,我還要特別一提的是,我們的戰友、“窯洞大學”的“宣傳部長”、陝西師範大學的楊波教授。用今天的話說,他是屬於給我們幫忙的“誌願者”。我現在依然清晰地記得辦學的日子裏,每天晚上他光著脊梁編輯“窯洞大學報”的情景。他的敬業、他的認真、他的一絲不苟、他的精益求精、他淵博的學識,給我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我記得,他今年應該53歲。可不久前突然得知,他因患絕症,幾個月前已離開了這個世界。一個善良、執著而有擔當精神的生命過早地離開了我們,讓人不勝欷歔。
追記如上,帶去我們深深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