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2008年,時間過去了整整30年。這30年,中國完成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與此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包容和開放,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可以說,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30年中所取得的每一個成就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回望30年》就是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策劃完成的一本新書。
書的創意策劃開始於2008年3月份。書的主要內容是反映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社會各方麵發生的巨大變化,並力求在編輯思路、表現方式等方麵有所突破。基於這種考慮,在“征文啟事”中,我們要求作者采用第一人稱作為文章的切入角度,講述改革開放30年間所親曆過的印象深刻且有紀念意義的人和事。
“征文啟事”發出後,得到了社會各界群眾的積極響應。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就收到了上百篇文章。文章記述了“我”在改革開放30年中的感受。應征作品除在《陝西黨史》有選擇地刊登外,編輯組又從來稿中選出53篇結集出版。
為本書撰稿的作者分布於全國各地,由於所處環境、社會背景、經曆的差異,每個人對改革開放30年的感受和體驗不盡相同,然而,正是這種個性化的差異才使這本書內容豐富、風格多樣。這也正是我們所追求的。
抒真情、說真話,文風樸實是這些文章的共同特點。作者講述改革開放30年的經曆時,沒有空泛的議論,或記人或記事,或從點滴回憶入手,通過親身經曆從不同側麵記錄了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各方麵發生的巨大變化,很好地表現了主題。在“我”付諸筆端的回憶中,“鐵市長”張鐵民的形象得以重現;“‘三個代表’的忠實實踐者”郭秀明大步向我們走來;曾經蒼涼的陝北完成了“紅色革命”向“綠色革命”的轉變;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製度的推出又讓多少求知的青年圓了大學夢。難忘的“窯洞大學”記述了一段“追尋紅色記憶”的往事,“我與改革開放同齡”共同“見證”“一個村莊的變遷”。我們還可以很容易地從這些入選作品中找到落實“一村一品”、“村村通”、“農村減免各種費用”、“電信進萬家”、“小城鎮改造”、“幹部下基層鍛煉”這些國家大政方針的內容。正是這些實實在在的惠民政策才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享受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這些看似平常的百姓故事組成了一幅曆史長卷,展示出了改革開放30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為了更好地突現本書的主題,在編排時,我們特意為每篇文章配發了與內容相關的老照片,這些照片都是作者從家裏的相冊中找到的,實屬不易。這些發黃的老照片用專業攝影的眼光審視也許算不上優秀,但來自民間、普通百姓原生態的寫實影像更能反映社會的真實。這些照片既是對文字內容的重要補充和思維空間的拓展,更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同時也增強了書的曆史厚重感。與這些配文照片具有同等作用的還有“共和國往事”、“難忘的記憶”、“三秦回眸”等內容。編者力圖用這種新穎的編排形式為讀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在全方位審視30年曆史變遷中完成對主題的詮釋。
關注現實,資政育人是黨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回望30年》既是獻給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一份禮物,也是我們在黨史為現實服務方麵所做的一次有益的嚐試。
謹以此文獻給每一位有幸看到此書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