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博與專深是既矛盾又有密切聯係的統一體的兩個基本方麵,二者之間的關係是辯證的,由專向博、由博到專都是很自然的事,在實際的讀書學習過程中,二者又往往是水乳交融的,相互形成並互相促進的。“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無論達到讀書的廣博或專深都是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讀書要一本一本來,要一章一節地讀,一個問題解決完了,再解決另一個問題,隻有這樣才能使你的知識基礎愈來愈厚,讀書的技能越來越強。
第六節 讀書要勤於思考善於質疑
在讀書過程中,通過認真思考發現疑點,進而通過分析、研究、解決這些疑點。
讀書勤於思考善於質疑是發現真理和發展真理的重要方法。它為中外曆代學者所推重。愛因斯坦說得好:“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對問題的思考源於對問題的懷疑。宋代與朱熹齊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陸九淵主張讀書要“致疑切思”。他主張依據自身經驗和“理”的要求對書籍進行思考和判斷,就是對前人著作中的結論和各種觀點,要一一審察,不能不辨其味,囫圇吞棗,盲目接受。他說“:善學者如關津,不可胡亂放人過”,“為學者患無疑,疑則有進”,並且“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國東漢時期的王充,敢於質疑,不迷信聖人說教,不輕信曆代典籍,從而寫出不朽的《論衡》一書。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敢於質疑,推翻了埃及人托勒密統治思想界1400之久的“地心說”,創立了“太陽中心說”,為思想界帶來了一次真正的革命。大家知道,客觀世界是發展變化的,知識的發展也是有階段性的,人們的認識永遠也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某一階段、某一範圍內是正確理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它也必須隨之加以調整和補充,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失誤。再如集古代藥物之大成的《本草綱目》,是中醫學界的經典書之一,是經李時珍一生的考察和實踐,在訂正曆代藥物上的許多錯誤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但它是否就完美無缺了呢?也不是。如有一種藥物叫香木鱉(即馬前子)有劇毒,而《本草綱目》上卻說它“苦寒無毒”,這就是明顯的錯誤。《康熙字典》是我國古代解釋文字的巨著,被譽為“體例精密,考證賅治”。然而清代學者王夫之經過認真考證,竟指出它有2588條錯誤。可見在讀書過程中認真思考,提出質疑,是很有必要的。讀書過程中思考與質疑的一般方法如下,同學們不妨一試。
一、獨立思考,提出自己觀點質疑
叔本華曾告誡人們:“讀書而不加思考,決不會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淺薄而不生根,不久就又喪失。”開動腦筋、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是質疑的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說,不會獨立思考,沒有自己的見解,就不可能有質疑。我們在讀書過程中進行思考,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l。未讀先思法
這是指先根據讀物題目、章節標題思考,再細讀原文進行印證的一種讀書方法。具體做法是拿到一本書,瀏覽目錄,僅記住章節大小標題,然後將書合上,按照書上提出的命題和結構進行思考,構成一本書的輪廓,然後開卷閱讀。這樣邊讀邊與自己推想的那本書進行比較,研究二者之間的差距,並更進一步加深對書中內容與表達形式的理解。
2.正讀反思法
這是指在閱讀中通過積極思維,從正反兩個方麵評價原文,從而深刻理解原書本意。反思,就是提出與書中的論點、論據相反的論點論據,進行相反的論證。經過反複交鋒,再決定取舍。這樣取者不迷信,舍者有依據,對原書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3.讀後再思法
這是指先細讀原文,再分析得失,然後提出自己看法的一種評判性讀書方法。具體做法是:先細讀原文,正確理解原文,再運用自己原有的知識進行綜合分析;然後考慮吸收其精華,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存,或修正其謬誤,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旁征博引,運用他人觀點質疑
由於每一個讀者的認識水平都有一定的限度,在讀書質疑過程中,有的看不出問題,有的抓不準關鍵,有的甚至搞錯了,即使你看出並抓住了質疑,那也不過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因為緊隨而來的還有一個如何正確釋疑的問題。因此,讀完一本書,在提出自己觀點後,看看別人是怎樣質疑和評價的,再與自己的觀點加以比較是大有益處的。古人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樣一本書,不同讀者的評價經常不一致。我們應該懂得各種不同意見,並把它們作為自己見解的借鑒和參考。但要注意,這種借鑒和參考決不是代替,獨立思考畢竟是第一位的。
三、集思廣益,開展討論爭鳴質疑
因為不論是獨立思考,還是旁征博引,它們都屬於書本知識的靜態質疑法。為了更好地進行質疑,還應當提倡采用動態質疑法,就是學友之間互相切磋或展開辯論爭鳴。這樣可以使疑點越辯越明,最終推導出大家都信服的正確結論。
四、深入實踐,通過實踐驗證質疑
質疑讀書的驗證不僅僅局限在書本上,更重要的是將書本上發現的疑點帶人實踐,從實踐中去驗證。意大利比薩大學的青年教師伽利略在閱讀亞裏士多德的名著時,對書中所說“落體的速度與落體的重量成正比”這句話產生了懷疑,因為他通過鍾擺的實驗發現,在忽視空氣阻力的條件下,落體的速度與重量無關。當時他帶著這個疑問向老師請教,卻遭到老師的訓斥:“亞裏士多德是我們的先哲,對他的話要堅信不疑,否則就是背叛!”但伽利略並沒有被嚇倒,為了更加有說服力地證實自己的觀點,他親自在比薩斜塔上做了轟動世界的落體實驗,通過實踐質疑,糾正了大學問家亞裏士多德的聖言,推翻了流傳一千多年的“定律”。事實充分說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又是廣闊無垠的天地,通過實踐質疑,必將使我們的認識納人正確軌道,並在此軌道上產生新的飛躍。
運用質疑讀書法還應做到以下幾點。一要有足夠的勇氣和無所畏懼的精神。如果患得患失,缺乏對真理的熱烈向往、缺乏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就不可能疑人所未疑,疑人所不敢疑,那樣真理就會窒息,科學就會停滯。二要實事求是,充分說理。“學貴有疑”,但這並非脫離實際胡思亂想,瞎疑亂批,我們反對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治學方法,反對偏信、偏愛和抬扛的治學態度。書本知識給我們留下了寶貴財富,它本來就是勞動與智慧的結晶,盲目亂疑是不對的。馬列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是無需懷疑的。自然科學中的許多公理、定律等也是前人在科學實驗中反複檢驗過的。如果不當疑亂疑,就會引起思想上的混亂,甚至走上邪路。就是對於質疑對象,也不要妄下結論。三要重視存疑。對一時不能釋疑的難點應及時記錄下來,留待以後帶著這些難題去查閱其他書籍或請教別人,或通過實踐加以解決。
第七節 創造性地讀書
英國有個名叫亞克敦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萬冊藏書都讀遍了,還博覽群書,可算得上世上讀書最多的人之一。可是,他卻連一篇文章也寫不出來,終身一事無成。這是為什麼?俄國作家克裏雅日寧的話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讀書有三種:一種是讀而不懂,另一種是既讀也懂,還有一種是讀而又懂得書上沒有的東西。”讀而不懂不行,既讀又懂不夠,讀了而能創造才是真諦。許多人讀書隻滿足於簡單的求知欲,沒有把讀書作為改造客觀世界的創造性過程。
人的生命價值在創造。創造性地讀書是進行新知識創造的前提。讀書不是目的,它僅僅是以此獲取知識進行創造的手段而已。要真正學會讀書,必須培養創造力。
獨立見解是創造的萌芽。創造力,就是提出新見解的能力,或者是解決前人或自己不曾解決過的問題,或者是用新的方法和途徑解決問題。讀書時,人們重複著作者的思路,我們應在讀書的基礎上,把所學的知識消化變成自己的血肉,然後“站在巨人肩上”,得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宋代的歐陽修對韓愈的文采筆法十分欽佩服,反複研讀其著作,並模仿著寫作。結果,他學韓愈的文章並不像韓愈,成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清朝的學者袁枚總結了歐陽修的治學經驗:“平居有古人,而學力方深,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即學習時盡可能吸收前人的知識,但創造必須超過古人。我國建國後第一任教育部部長馬敘倫教授有詩雲:“抱殘守缺自家封,致死無非作附庸。家家取得精華後,知道蓬萊第一峰。”獨立見解來源於兩個方麵,一是在讀書中深刻理解,見識高人一等;二是在強烈的創新意識激勵下,潛心鑽研。二者往往互相作用。凡是不滿足於現成結論、善於獨立思考的人,他的創造力就強。發明速算法的史豐收,在小學二年級時,他看著老師在黑板上演算,忽然突發奇想:做算術題能不能從左向右,從高位算起呢?別人說他異想天開,他卻頑強地探索起來,苦苦研究了十多年後,他終於創造了13位數以內的加減乘除和開方、平方的速算法。
知識的重新組合是創造的重要途徑。目前,有些科學工作者提出了“知識單元”的概念,並認為創造力從某種意義上,就是調動知識單元重新組合的能力。英國現代哲學家、科普作家凱斯特勒在他的《創造行動》一書中闡述了了這樣一種論點:大多數新思想都是領悟兩個完全不同的活動領域或事物之間的聯係和類同而被發現的。當一個人成功地領悟到兩個事物之間的聯係和類同時,結果可能會出現一種嶄新的思想。提供新的“知識單元”,是創造力的標誌;重新組合知識單元,產生新成果,也是創造力的標誌。組合是人類思維、生產、生活的基本規律。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多才多藝,他不僅潛心研究繪畫藝術,還研究光學、解剖學、植物學、動物學。這些看起來蕪雜的知識,被達·芬奇巧妙地組合起來運用到繪畫上去,使畫的精確性、生動性和色彩、線條完美地結合起來,獨辟蹊徑,開創了西歐繪畫藝術史上的一個嶄新的時代。古老的力學和古老的地質學,數百年來人們沒有看出它們的內在聯係。但我國著名科學家李四光卻獨具慧眼,通過大量研究,把力學和地質學巧妙地“雜交”,產生了地質力學這一嶄新成果。兩個科學學科的交叉點,常常是適於耕耘的沃土。著名數學家維納說過:“在科學發展史上可以得到最大收獲的領域是各種已建立起來的部門之間的被忽視的無人區。……到科學地圖上這些無人區去作適當的開墾工作,隻能由這樣一群科學家來擔任,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領域裏的專家,但是每個人對相鄰近的領域都有十分正確的和熟悉的知識。”維納和他的同事正是在數學、生理學、神經病理學等學科的邊緣交叉地帶奠定了控製論的理論基礎。
第八節 大學生讀書應把握的幾個方麵
大學生在讀書活動中,除正確運用一般的讀書方法和藝術外,必須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麵。
一、跨學科讀書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各學科相互作用和相互滲透,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層出不窮,使基礎理論知識的涵義也相應擴大,不僅包括相鄰學科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理論知識,並向文、理、工、管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的趨勢。作為一名大學生要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和把握,在精讀本專業的著作時,為保持自己專業知識結構的新穎性的特點,讀一些跨學科的和新學科的優秀著作是很有必要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跨學科、新學科的優秀著作,它不僅給人以新知識、新理論,更重要的是它帶給你新的思維方式。與此同時,學文科的應有意識地學習自然科學技術知識,學理科的也應有意識地讀一些人文社會科學書籍,以擴大視野,拓展自己的知識麵和自身的思維空間。
二、跨文化讀書
一切優秀的文化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對於中國大學生來說,跨文化讀書借鑒主要是指向西方文化借鑒。這一點對於學理工的學生一般不會成問題,而在人文社會科學往往會出現兩種錯誤傾向的幹擾。由於社會思潮的影響和主體自身素質的不高,要麼西方什麼都好,要麼西方文明全是腐朽的東西,是兩個錯誤認識的極端。作為現代大學生要有健康的閱讀心理,要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讀書思想,是精華便拿來為我所有、為我所用,是糟粕則堅決棄之。
三、閱讀學術論文
大學生應逐步養成閱讀學術論文的習慣。大學階段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特別是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主要途徑除閱讀專業經典著作外,還要注意閱讀理論刊物和學術刊物上的理論文章和學術論文。專業刊物和學術論文的最大特點是文章篇幅小,結構明晰,觀點新穎,利於讀者在短時間內閱讀學習。作為大學生應該利用高等學校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讀書條件,多讀與自己專業相關以及反映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學術論文。這不僅有利於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更有助與培養自己抽象理論思維能力和理論創新能力,為今後進一步學習與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 綜合素質推薦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