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學生讀書的方法和藝術(2 / 3)

2.選擇讀書目標應與祖國需要結合起來

隻有這樣,才能最有效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魯迅和郭沫若在年輕的時候,都曾學過醫學,但在那風雲動蕩、民不聊生的時代,他們目睹了社會的腐敗和黑暗,為了適應革命潮流,為了救國救民,毅然放棄了醫學,積極投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運動中去,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樹立了兩座巍峨的豐碑。他們為我們作出了光輝的榜樣。今天,我們應根據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確立誌向,確立讀書目標。

3.選擇讀書目標要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麵實際情況去考慮

作為大學生,要根據自己所學專業或科研課題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讀書,盡量做到學以致用。這樣就能節省時間和精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還要對自身有客觀的估量,要清醒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優勢和劣勢,從而把時間和精力放到正確的讀書目標上來。

當然,目標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隻要經過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就能夠實現自己所確定的目標。

二、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確定閱讀書籍的範圍和內容

由於我們每個人所學專業不同,在選擇閱讀書籍的範圍和內容時,一定要從自己的情況出發,切忌好高騖遠,圖有虛名。一般可從以下五個方麵進行選擇。

l。選擇基礎書籍

基礎書籍是學習各種專業共同的理論基礎。它如同建築一樣,沒有牢固的基礎,上層建築就會倒塌。例如數學,它是自然科學的基礎,搞社會科學也越來越離不開數學。語文,更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因為搞任何科學的人都要讀書、寫作。離開語文這個基礎是不行的。再如曆史,它可以使人們了解前天、昨天和今天,把它們作個比較,有助於了解社會發展的進程,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隻有把基礎的東西學好了,才能攀登科學高峰。所以首先要選擇基礎書籍,打好基礎。

2.選擇專業書籍

學習某一專業,從事某一行業的人,要認真閱讀本專業、本行業的書籍。因為它是一個專業人員的立身之本,隻有掌握本專業的知識,才能成為專家。當然每個專業的書籍很多,同樣有個選擇問題,要選擇第一流的書籍讀。

偉大的著作具有非凡的力量,能滿足人類的需要,經常給人智慧,永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會讀書的人往往都是選擇第一流的精品書來讀。盡管我們說人類擁有的書籍浩如煙海,但真正一流的著作在整個書籍中所占的比例並不大。大凡一流書籍,大多出自名家之手,這些創作者不僅對等生活的態度嚴肅認真,其創作動機是高尚的、創作作風是嚴謹的。他們的著作往往都是對人類社會或對某一方麵、某一問題有獨到的見解。讀他們的書,其收獲是會很大的。希臘哲學家說過:“能攝取必要營養的人比吃得多的人更健康;同樣,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得好“:食物雖能滋養身體,而吃得過多,則反而傷害腸胃乃至全身,我們的精神如攝取營養過多,也是無益而有害的。”各學科的著作汗牛充棟,真正有價值的書並不多,隻要把這不多的有價值的書讀懂,就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果隻讀一般化的書,或者讀粗製濫造、陳舊過時的書,獲得的是知識垃圾,難免會得營養不良症。古語說得好:“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總在二三流的書裏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到最後充其量也隻能是三四流的水平。所以,讀書一定要學會鑒別書的質量,選擇最有價值的書來讀。要想選好書,對於剛剛涉足某一領域的青年,最好向名家、學者等有豐富讀書經驗的人請教,為自己開列一個書目單,挑選出有價值的精品來讀,避免在二三流的書籍裏徘徊。同時,並非二三流的書就不能讀,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也不妨瀏覽一番,從中也能提純拔萃,沙裏淘金,發現閃光的東西。隻是不要舍本求末,被二三流的書耽誤罷了。

3.選擇經典著作

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是革命導師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集中體現。馬列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黨製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基礎。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不僅是為了掌握幾條原理,重要的是在於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選擇閱讀書籍時,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是必須讀的書。

4.要選擇名著讀。

名著是有價值的偉大著作。美國著名教育家哈欽斯早年就讀於芝加哥大學,聰敏過人,年僅30歲即擔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在職達20年之久,曾深入探討教育體製、教育方法等問題。主編有《西方世界偉大著作》。他在此書中彙集了從荷馬到弗洛伊德共74位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的代表作。他作為一位教育家,積極倡導讀名著。他認為曆代名著是經過時間的考驗的,是人類文化傳統的記錄和代表,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和知識營養。它要比一本普通的書給人的啟迪要多得多。古往今來的學者都是從名著裏吸取了無窮無盡的營養才取得豐碩成果的。

第四節 有計劃地讀書

有計劃地讀書,就是將要讀的書籍按其內在的順序製定一個合理的讀書計劃,循序漸進地讀書。許多傑出的學者都極為重視這一點。

一、讀書計劃的核心是讀書要循序漸進

世界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給青年的一封信》中寫道“:要循序漸進,循序漸進。我一談起有成果的科學工作者應具備的這一個重要條件時,總不能不感到心情激動。要循序漸進,循序漸進。你們一開始工作起,就得在積累知識方麵,養成嚴格循序漸進的習慣。道理是十分明顯的:高深的學問,要從最基礎的知識漸進而得。”巴甫洛夫如此強調循序漸進,是因為任何一門學問都有自身的邏輯性,呈現出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點到麵的發展規律。按其內在的規律性來安排學習,才能獲得係統的而不是雜亂的、完整的而不是片麵的認識。此外,人們的認識理解水平也是逐步提高的,要有量的積累,不可能在沒有量的積累的基礎而產生認識上的飛躍。

二、有計劃地讀書的具體形式是製定讀書計劃

讀書學習必須有嚴密的計劃。因為任何一門科學,其本身有著嚴密的係統性,要掌握它就要按照科學自身的要求,有計劃地去學習。當人們提到有些人讀書無計劃時,恩格斯便立刻說:“無計劃的讀書簡直是荒唐。”可見,他們對製定讀書計劃是何等的重視,而製定出一個計劃,對一個人的成功又是何等重要了。這一點,自學成才的上海青年鄭偉安有著切身體會。他僅是初中畢業,一直堅持自學。起初,他讀書無打算,今天讀這,明天讀那,四處碰撞。哲學、工藝等方麵的書,都讀過一陣子,但什麼也沒有係統地、有計劃地鑽研過,結果什麼也沒學通。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隻是在科學的大門前兜了一個不小的圈子。後來,他在《數學分析》這本書的前言發現了一份正規大學數學係學生的必讀書目。於是,他參照這份書目擬定了一個讀書計劃,開始係統讀書。按照這個計劃,他一步步地攻讀,學習成績一步步地提高,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考取為上海師範大學數學係的研究生,後又被推薦到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深造。鄭偉安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更能使我們看到製定讀書計劃的必要性。

那麼,怎樣製定讀書計劃呢?在製定讀書計劃時,首要的任務是選定學習的方向和內容,要使計劃按選定的文獻展開。就科學來說,文、法、理、工、農、醫等這是大方向,每個大方向下麵又有小方向。例如,文科下麵有中文、外語、哲學、曆史、經濟學等等,理科下邊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等。如果你選定專攻經濟學,就要按照經濟學方向編定程序計劃。其次,要按學習的課目的內在邏輯排好讀書的先後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體現循序漸進的規律。同時還要突出重點兼顧其他,既要集中精力攻讀重點,又要選學一些其他內容,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加快和加深重點內容的學習。最後要安排讀書日程,要了解清楚自己每天、每月、每年的讀書內容,製定出達到目標的措施。還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要信時、惜時、守時。作為一個有為的學者,也必定是一位善於支配時間的人。美國曾統計過8萬名化學家的時間分配,他們平均有1/3的時間是在圖書館度過的。作為在校的大學生,究竟應當分配多少時間到圖書館讀書和研究,這要根據各學科的性質和每個人的實際需要而定。但是,不管怎樣,一定要把圖書館讀書時間納入到自己的總時間表內。另外,在讀每一部著作時,在讀正文之前,應對該書書名、作者、內容提要、序言、目錄、結束語有較清晰的了解。隻有了解了這些,才能對書的內容分清輕重緩急。知道哪部分是必須細讀,哪部分是需要粗讀,哪部書隻需瀏覽一下,等以後用得著再讀。

總之,有計劃地讀書法是一種按照知識邏輯體係和自身的智能、條件,有係統、有步驟的科學的讀書方法。

第五節 泛讀與精讀

泛讀使人廣博,精讀使人專深。泛讀與精讀的關係,最終表現為廣博與專深的關係。

讀書作為一項複雜的心理和智力活動,是一個認識知識、積累知識並構建、形成自己獨特而合理的知識結構的過程。廣博和專深是構建一個人的合理知識結構的縱橫兩個方麵的基本構件,要把廣博和專深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最佳的知識結構。

泛讀,就是要求在讀書活動中,廣泛涉獵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做到旁搜博覽。對於一個尚未接觸到某一具體專業的初學者,首先學習本學科的曆史是一條較為適用的途徑。因為一個學科的曆史也是一門科學,他是對本學科發生、發展的各個階段的記述、概括和總結,他涉及的知識麵相當寬,諸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不僅可以擴大知識麵,開闊視野,為日後在接觸某一專業積累知識,同時也為今後進一步學習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且學習曆史的過程中對一個人從整體上認識某一個事物的過程,對一個人的綜合思考能力的訓練也是很有幫助的。對於有一定知識基礎、具有較強閱讀技能的並已接觸到某一具體專業的知識學習的人來說,不僅要學好與自己專業直接相關的書籍,還要閱讀與自己專業有間接聯係的各種書籍。魯迅先生在《讀書雜談》一文中曾說:“即使和本專業毫不相關,也要泛覽。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在那裏研究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博覽群書,是知識大廈得以高聳的基石,能活躍思想,拓寬視野,取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讀書效果。曆史上凡是有建樹的學者名流,幾乎都是廣才博學之士。

精讀。當一本書經過瀏覽後,發現的確是一本好書,很值得進一步深入閱讀,那麼,就應下工夫進行精讀。丹麥有句諺語:“聰明的人接觸各類知識,但他是從精通一門來認識世界的。”“由博返約”,精修一門,是治學的真諦和主旨。魯迅先生指出:“讀書‘瀏覽’是重要的,但光‘瀏覽’不行,那樣就會成為‘雜耍’,是不會有成就的。應該在‘瀏覽’的基礎上,然後抉擇入於所愛的較擅長的一門或幾門。”對於一個從事研究的人,專深是極為重要的。精讀的對象是專業學習中比較重要的書,目的在於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消化書中的知識內容。精讀的要求比較高,它要求讀者深入細致地去逐頁、逐段、逐字、逐句地研讀,做讀書筆記,寫讀書體會,發現問題,寫出評論文字或文章。

精讀語言文字性書籍有如下要求:

(1)在認讀方麵,要按照順序,仔細看清每一個字,不允許錯認或漏認。

(2)在理解方麵,要對詞、句、段、章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對於詞,不僅要弄懂它的表麵意義,還要理解它的內在含義和感情色彩;對於句子,不僅要了解它的表達的直接意思,還要領會它的隱含意思;對於段落,不僅要概括它的大意,還要懂得它在全篇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每一章節,不僅要理解它的基本內容,還要掌握它的結構和在全書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後,在總體上應把握全書的結構和作者的整體思路。

(3)在聯想和想像方麵,要求把握全書所闡述的思想與其他事物的的廣泛聯係,仔細體會所闡述的道理和描繪的背景。

(4)在評價方麵,要求對全書所表達的思想和表達方式作出客觀的衡量和判斷,明確特點和優點,指出不足,寫出評論性文字或文章。

對於科技性著作的精讀,在研讀文字、符號、圖表的過程中必須理解每個概念、定義、原理、定理以及相互之間的邏輯關係,並能夠運用它們分析解決問題。

精讀的結果會使自己立即獲得專業所需的較為全麵和係統的基本知識。經驗證明,精讀過的書籍在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能發揮出很大的作用,並能長期受益。善於精讀的人,能迅速而準確地抓住書的靈魂。表麵上看起來一本書很厚,其實基本的東西是不多的,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教授認為:“善讀書則書變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