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何說中國電影是阿鬥?(1 / 1)

行業觀察

阿鬥三國演義裏劉備的兒子一般用來形容容庸碌無能的人,阿鬥送給中國電影有人肯定會說,這個詞太嚴重了,這個詞用錯了,你看中國電影一片大好。《那年匆匆》票房過5億了,怎麼能說中國電影是阿鬥呢?如果中國電影真的是阿鬥怎麼可能賣出那麼多票房?從中國電影的整體上講用浮華來解釋這個現象這個再恰當不過。

國產電影的票房看起來不錯偶爾出的一步大片甚至比韓國的某些電影票房還高,但是做電影真的就是做票房嗎?就是找幾個演員拍一部電影賣座就完事了嗎?當然不是!

在美劇裏我們看到拯救世界的都是美國人,雖然他們沒有“孫悟空”,但是他們製造了“孫悟空”綠巨人,美國隊長,蜘蛛俠,變形金剛,在人類危亡的時候這些被製造出來的“孫悟空”一次次的拯救了世界拯救了人類,這樣的電影內容恰好又是和美國目前的思想相互照應的,正如一位文化學者說一樣“美國電影裏的文化輸出不是一般國家能達到的”。

反觀中國電影裏,車禍、難到老、虐戀……試問這樣的中國電影真正能體現出電影的價值嗎?當然不能,它隻能教會拜金、享樂、自私、勾心鬥角、爭權奪利……這樣的電影沒有任何價值,那麼即使關閉了“人人”這樣的“擦邊球”網站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意義又有多大呢?版權不是中國電影的死穴,電影審查才是國產電影真正的“催命符”,而這個“催命符”正在一步步的把中國電影帶向死亡的深淵。

電影審查一個由導演、教授、警察、文化官員組成的審查團。所有的電影在拍攝完畢後都必須交其審查,一道命令無疑給中國電影戴上了一個無形的緊箍咒。所以中國電影的最“大尺度”也就是那些老套路,除此以外的劇情創意都被這個審查團無情刪減。

中國的電影審查製度不僅束縛了電影從業人員的創意思維,降低了電影創作的活力,更嚴重的是導致了國人接受到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片麵的,由此觀之中國電影急需一個更好的電影製度來拯救。

《韓國電影史》一書中編者曾寫到:“需要什麼樣的電影政策,可以達到如韓國電影這般的成功。我總是給他們同樣的回答,如果有舊製度和審查,首先必須廢除,因為對於創作者來說,表達自由相比其它政策支持更為有效。”

這樣的回答對於中國電影來說猶如醍醐灌頂,它澆醒了還在迷茫中的中國電影。韓國正式開始電影分級製度拉,開了韓國電影騰飛的序幕,《共同警備區》、《朋友》、《家族榮譽》、《殺人回憶》、《實尾島》,這些原來應該禁止的題材,都紛紛問世,並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取得了票房冠軍,同時這些帶有豐富的韓國文化特點的的影片也開始不斷的出口到世界各地,並在別的國家掀起了一股“韓流”,提高了韓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反觀我國電影在戛納電影節上獲獎的影片在國內被禁播,我們的熊貓成為了好萊塢的題材,國外的導演不願拿自己的作品同中國電影相比較,這樣的狀況難道這些都還不值得中國電影審查製度做出改變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