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2015年的春天比以往來得都晚一些,由此誕生了史上高能賀歲檔。從12月初到2月底“大片天天見”,賣顏的、賣心跳的、賣歡樂的,賀歲大賣場裏什麼都有。頭炮《太平輪》已沉船,《匆匆那年》青春也被黑,接下來賀歲檔的大小王《一步之遙》與《智取威虎山》也在戰場上廝殺……
歲末年關,知名導演們紛紛亮出自己的看家本領,都想搭著“賀歲檔”這趟班車,或是在名聲,或是在票房上大賺一把,或是在同行業中間拔得頭籌,電影大片如漫天雪花飛舞,讓人眼花繚亂。在這裏所說的“賀歲檔”是指每年年末到次年年初的電影檔期,大約在八九十天左右。
業內共識則為從11月20日左右開始一直到春節長假結束,以影片大規模上映為開端。最初的賀歲檔從12月旬延伸至1月上旬,後由於大片紮堆態勢愈演愈烈,使賀歲檔日期一再提前至11月初,並延至新年2月底3月初,橫跨聖誕、元旦、春節、元宵、情人節多個節日。現在的賀歲檔被視為目前國內最完善、競爭最為激烈、票房產出能力最高、消費能力最強的電影檔期,多部大片均選擇在此檔期內上映。
由於誰都想在“賀歲檔”這塊利益蛋糕上分走一塊,而出現了許多奇葩式、震撼式的宣傳手段,可謂是花樣百出。激烈的市場競爭,讓“賀歲檔”期間的電影市場變成了一場比拚實力的戰場,究竟誰能在這場電影盛宴中摘得桂冠,“票房”成了衡量的基礎,也是定性的標準,說俗了就是看誰賺的錢多。
正因為如此,人們感歎近幾年來的電影,商業味道越來越濃重,而缺少了藝術性,嚼勁不足。電影屬於藝術作品,是一段時期內思想文化的重要表達形式,如果帶有過於濃重的銅臭味,電影就失去了藝術的本質,最終隻能淪為“快餐”,要達到“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目標就更加遙不可及。
在商業化時代,商業電影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我們不能忽視其存在的必要性,但越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更需要觸及靈魂的高品質的藝術精品,說白了就是人們需要經典,需要反映這個時代的經典之作。但從近幾年來發行的電影來看,能稱為“經典”的又有幾何。文藝不能沾滿銅臭氣,這既是對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求,也是質問。
當年有一代梟雄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而後開創了“三足鼎立”之局麵而名冠史冊,今日名導們以“賀歲檔”電影票房論英雄,能否開創我國電影盛世,其結果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票房”不代表“精品”,也不代表“經典”。
隻有突出電影本身的藝術性、啟發性,多拍攝一些觸及靈魂、促人思考、傳遞正能量、引領風尚的好作品,才能真正成為受人尊敬的電影大咖和文藝先鋒,成為這樣的英雄才顯得有價值。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