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信報》2007年3月1日以“財爺一擲203億還富於民,中產最受惠”為題報道:2月2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唐英年發表了特區政府換屆前的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計劃動用203億元,推出多項稅收寬免及一次性回饋措施,範圍遍及薪俸稅、差餉、綜援等,受惠人士廣泛。多位稅務專家指出,有關措施主要針對中產階級,而高收入人士及商界受惠相對較少。
香港政府在2006/2007財政年度錄得“超額”綜合盈餘551億元,高於市場預期的300億至400億水平,增幅主要來自稅收、投資及賣地收入增加,以及經營開支節省。
唐英年表示,在用於還富於民的約200億元中,3/4屬於一次性措施,其餘屬於永久性稅務寬免,其中,以退還2006/2007年度薪俸稅之一半涉款最多,達81億元,預算案並回應外界促請把薪俸稅稅階及邊際稅率回複至2002/2003年度水平的訴求;為鼓勵生育,目前1萬元的子女免稅額將大幅增至5萬元,新生子女的父母更可獲額外5萬元免稅額。唐英年強調,維持薪俸稅標準稅率不變,旨在貫徹能者多付的原則,並指措施已顧及平衡社會各階層的利益。
根據畢馬威會計事務所合夥人王尹巧儀的計算,年薪32萬元或以下單身人士,或年薪42萬元以下已婚人士均可獲得50%的薪俸稅退還,年薪超過以上水平人士則隻獲上限1.5萬元退稅,反映措施對低收入及中產人士最有利。
另,香港《成報》3月1日亦以“減稅退稅,中產階級最受惠”為題報道:唐英年今次“大開水喉”,向各階層“放水”,稅階、稅率、子女免稅額及個人進修開支等項目均有寬減,受惠最深莫過於中產階層。身為某跨國公司科技部門主管的潘建明對剛宣布的預算案喜出望外,估計下年度可為他節省3萬多元,“今次真是好驚喜”!
現年36歲,已婚並育有一女的潘建明表示,雖早已預料到“財爺”唐英年在預算案中會給中產人士“甜頭”,但絕對估不到會這樣的“大手筆”,以他現時的情況來說,幾乎能悉數受惠寬減項目。他解釋,他現時月入數萬元,估計下年薪俸稅可減少1.7萬元,若加上退回的2.5萬元的差餉及1.5萬稅款,獲益甚多。
在表達筆者對這則消息的震驚和感想之前,我想先簡單介紹一下上述消息中提到的香港的幾個稅種和支出與內地稅種、支出的異同。
其中薪俸稅相當於內地的個人所得稅,差餉相當於內地的房產稅,而所謂綜援則是港府專門針對弱勢人群的財政補貼,類似內地城市的低保金。
說實話,看到這則消息時,我非常驚訝乃至震驚,作為一個有30多年稅齡的稅務工作者,自信對稅收曆史和稅收基本理論還是不隔膜的,但是對於這種“大規模”的全民性的退稅還是第一次聽到。要說明的是此次香港退稅,主要受惠者是中產階級,以“全民”形容之,似乎有點不準確,但若了解香港區情,就會知道以“全民”形容並無不妥。因為香港早已建成了小康社會,社會收入結構是棗核型,窮人和富翁是棗核的兩個尖,都隻占人口的少數,而中產階級占了80%以上。窮人因為收入少,按照能者多付原則達不到薪俸稅的起征點,所以不存在退稅的問題,而富人因為富,則無須再予退稅。同時,因為退稅範圍還涉及綜援,因此,此項政策說惠及全民並不為過。
此前,我所知道的退稅,一是國內對出口產品退稅,二是到國外旅遊購物,達到一定數額的可以在出關前獲得該國的退稅。前者之退稅,是因為產品出口到了進口國,還要被征收關稅或進口產品增值稅等,若不退稅,勢必沒有競爭力;同時這也是各國的慣例。後者之退稅一是同樣被視為產品出口;二是征稅的目的在於你享受了國家的公共服務,而外國旅遊者短暫的幾天做客遊覽,向他們征稅似乎於情於理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