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這邊廂辛苦收稅,那邊廂奢靡花費(1 / 1)

2007年6月1日,中紀委等七部委聯合通報了河南省濮陽縣等四起黨政部門違規修建辦公樓等樓堂館所的典型案件,對其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領導幹部給予了黨紀政紀處分。

看到報上和網上公布的這些部門修建的被稱為“小白宮”、“天安門”的豪華建築,特別是其後麵仍然貧困的農村圖景,作為一個有30多年稅齡的稅務工作者,我不禁悲從中來,“為誰辛苦為誰忙”在心中久久揮之不去。

收稅難!80年代中旬至90年代中旬擔任國家稅務總局主要領導的金鑫同誌曾用四個“千……萬”形容其難,曰:“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用盡千方百計,受盡千辛萬苦。”今天,收稅的硬件和大環境雖有改善,但其難之本質仍然存在。

收稅不是目的,而是為了聚集資金用於提供國民安居樂業所需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

幾年前,我采訪財稅學者高培勇,他說,應該為公款正名,把公款叫做稅款,因為政府財政預算資金主要來源於稅收。正名有助於官員認清公款的來源,有助於納稅人知道稅款的用途,當然也有助於稅務工作人員認識自己工作的意義。

正是因為這樣,稅務工作者雖然曆盡辛苦,流汗甚至流血,但卻心底坦然,甘之若飴。

但是,當他們屢屢看到稅款被一些官員濫用的時候,他們心中的精神支柱傾斜了,他們感到自己視之為神聖的東西被輕蔑地褻瀆了,他們感到曾經信誓旦旦的承諾被輕易背叛了,他們感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被打了水漂。他們不得不問,我們是在為誰辛苦為誰忙?!

他們有理由這樣問!的確,他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走遍“千山萬水”,用“千言萬語”向納稅人解釋稅收的目的,稅收的用途。他們也曾用盡“千方百計”,完善征管製度,提升服務質量,杜塞稅收漏洞。

千言萬語也好,千方百計也好,千辛萬苦也好,他們都不怕,他們最怕的是麵對納稅人的質問:那些貪官汙吏為什麼可以任意糟蹋我們的血汗錢!

一個惡劣的案例可以輕易推翻一打道德說教。

每當這時候,他們平日辛辛苦苦所做的工作就像建築於沙灘上的大廈一樣,輕易毀於一旦。

看來,與其稅務部門每年花費人力、物力資本,向納稅人宣傳誠信納稅,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義務權利等等,不如黨和政府轉而用於對有權分配財政資源的官員的教育,轉而用於查處類似濮陽黨政機關濫用稅款等違紀違法行為來得效用更大,更立竿見影。

某電視台記者駱新前不久在香港采訪了港府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到了港府,“攝製組的許多人第一個反映就是特區政府的辦公條件,非常簡單,甚至不如上海一個鎮政府氣派呢”。他不禁感慨,難怪香港政府去年財政盈餘高達500多億港元,原因之一是納稅人看到了政府高官是怎樣善用他們的稅款的。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也是由一群自私的理性經濟人組成,它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治家和官員動機支配。一方麵官員花的是納稅人的銀子,既無需心疼,又沒有產權約束;既不必擔心成本問題,也沒有利潤的概念;另一方麵,官員決策的自由度比市場上的私人老板還要大,從而使得政府浪費行為不斷發生。因而,政府的所作所為並不像他們標榜的那樣“合理”和“有效”。

為了保證納稅人的權利和福祉,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加強對權力部門的監督和製約,是憲政社會的主要任務。但是以往我們的宣傳教育大都是單向度的對納稅人進行教育。現在這樣教育的反效果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向我們、向社會顯現出它的不彰了。

我想呼籲,稅法宣傳教育的重點應該轉向對用稅人的道德教育、法製教育!與此同時,應該切實加強稅收民主、財政民主的製度建設,倘不如此,千言萬語、千方百計、千辛萬苦,都會化做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