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讀後(1 / 2)

有關宋代軍事及武備力量問題的研究,學界向來以兵製為重點,除了不少探討兵製諸多側麵的論文外,又以王曾瑜先生《宋朝兵製初探》為全麵、係統性的專著。這些研究,無疑從總體上揭示了宋朝兵製的基本內容。但是,對兩宋時期出現的各種軍事範疇內的活動及現象,特別是通常意義的兵製所無法包容或深入探討的問題,則多為個案性的分析,目前做集中而細致地分析工作,尚顯得不足。如宋朝軍事與國防政策的演變過程、武將群體的分類與構成、中央與地方統軍體製的相互關係、地方與民間武裝,以及諸如蕃將之類等等問題,都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新近出版的黃寬重先生(台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一書,便是就南宋地方武力及相關問題,加以專門探討的力作。

早在20世紀上半葉,已有學者關注到南宋地方義軍的問題。謝興堯發表了《南宋時之忠義軍與水滸傳》,黃現?著、陶希聖增補的《北宋亡後北方的義軍》問世,黃現?又發表了《南宋初年河北山東之義軍》,翦伯讚發表了《南宋初年黃河南北的義軍考》。另外,鄧廣銘在1944年撰寫的《嶽飛》,對南宋初期地方武力有所論及。這些論著的出現,無疑打破了舊王朝史家狹義的認識和評價。需要指出的是,當時學者們探討這些問題的出發點,顯然與抗日戰爭的時局有頗大關係。

20世紀下半葉,海內外學人對這方麵的研究繼續擴展,其中中國大陸學者對南宋地方義軍,特別是作為熱點問題的農民起義軍性質的論述相當熱烈。主要有趙儷生先後發表的《南宋金元之際山東、淮海地區中的紅襖忠義軍》、《靖康、建炎間各種民間武裝勢力性質的分析》,張家駒發表的《宋代的兩淮山水寨――南方人民抗金鬥爭中的一種武裝組織》,鄧廣銘的《南宋對金戰爭中的幾個問題》,華山先後發表的《南宋初年的範汝為起義》、《南宋紹定、端平間的江、閔、廣農民大起義》,李春圃、何林陶《關於李全的評價問題》,白鋼、向祥海出版的《鍾相、楊麼起義始末》,劉伯涵發表的《從王夫之“宋論”看南宋初抗金義軍的弱點》,朱瑞熙先後發表的《南宋廣西李接起義》、《南宋福建晏夢彪起義》,汪廷奎《南宋廣東摧鋒軍始末》等等論著。而就防禦工事的研究,以南宋釣魚城抗蒙事跡為集中。這些研究在探討的範圍和廣度上,已超越了以往,並對南宋各種民間武裝勢力進行了一定的概括性的分析。但其中的某些觀點,也不免或多或少帶有當時政治環境的色彩。至於一些附帶著更多的應時性因素的文章,則不加列舉。

與此同時,海外學者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主要的成果有:孫克寬《南宋金元間的山東忠義軍與李全》,陶晉生《南宋利用山水寨的防守戰略》,石文介《南宋初期軍力的建立》,王世宗《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梁天錫《南宋廣東摧鋒軍》,李榮村《黑風峒變亂始末》,蘇基朗《論蒲壽庚降元與泉州地方勢力的關係》以及黃寬重先後發表的十篇(部)論著等。這些研究,雖因視角與大陸有別,側重點各有指向,但都頗多地涉及了南宋地方武力本身的一些問題。其中又以黃寬重的係列論文最為集中。

應當說,前人在對南宋地方武力的研究方麵,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也已厘清。但做係統、深入和較為完整地論述,仍然不夠。從黃寬重先生《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自序”可知,作者自早年讀博士時,便以南宋邊境上的義軍武裝為研究主題。以後,又將探研的範圍擴大至有關南宋地方武裝力量的許多問題,前後延續多年,出版和發表了包括《南宋時代的抗金義軍》、《南宋飛虎軍》及《從塢堡山水寨――地方自衛武力》在內的係列論著。本書正是作者多年研究、思考的結晶,因此,本書便具有對以往研究做總結性的學術價值。故稱其為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中的力作並不為過。讀罷本書,我感到有以下幾方麵的突出之處值得推介:

其一,研究視角新穎。作者並未將南宋地方武力作兵製式的麵麵俱到性的論述,因為王曾瑜先生《宋朝兵製初探》已有過係統地研究。於是,作者研究的視角集中於南宋地方武力的若幹個重要方麵,尤其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個案上,探討其“共通之處”,以便“了解其屬性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作者語)。作者首先選取了廣東摧鋒軍、福建左翼軍和湖南飛虎軍三支代表性的地方軍,在分別梳理其發展變遷過程、各自特點及其相通之處的基礎上,探究南宋時期地方軍所發揮的作用和局限,並揭示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變化。然後,對南宋鎮撫使、兩淮山水寨、茶商武力和山東地區李全父子勢力等重要問題進行深入地考察,繼續追蹤這些地方武力表象之下隱藏的各種利害關係,探討這些武裝及其領袖動向的內在原因。此外,還對南宋、高麗軍民使用山城、水寨抵禦蒙古進攻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和比較。通過對這些問題細致地研究,作者突破了以往對南宋地方武裝較為寬泛的認識,獲得了更為真實、具體的結論。同時,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研究,使遠離現實的那一段曆史也增添了許多立體和生動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