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宋“將門”現象探析(1 / 3)

――對中國古代將門的斷代史剖析

提要:中國古代長期存在“將門”的現象,這種將門在軍隊及國防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北宋時期,將門現象依舊突出,出現了或幾代為將,或數世統軍的情況,甚至還有與北宋王朝相始終的武人家族。本文即以北宋為斷麵,對中國古代將門現象進行斷代史的剖析。內容包括北宋將門的具體情況,其形成的原因與時代特征,以及產生的積弊及消極影響。

中國古代史上,長期存在“將門出將”之說,即指幾世從軍及產生將領的現象。就中國曆代王朝的發展總體而言,將門還構成了武將群體中的骨幹力量。北宋時期是中國封建時代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若以此為斷麵加以集中考察,可以對中國古代“將門”現象的基本特點予以揭示,並能夠對其在國防和軍事活動中的地位進行評估。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學術界對北宋個別武將世家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從整體上探討北宋將門現象的工作,尚明顯不足。因此,進行這方麵的研究很有必要。

將門現象在北宋以前已長期存在,並成為軍中影響甚大的一種傳統。據《史記》卷七五《孟嚐君傳》記載,孟嚐君早年曾對其父曰:“文(孟嚐君名田文)聞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可見“將門有將”之說在孟嚐君之前當流傳已久。以後,此說更成為傳播甚廣的諺語。如曹魏時,曹植在上疏中有“諺曰:‘相門有相,將門有將’”的言辭;南北朝時,同樣的諺語見諸史籍記載;隋煬帝也對群臣曰:“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故不虛也。”揆諸史乘,還有類似的記載。如西漢時,趙禹對大將軍衛青說:“吾聞之:‘將門之下必有將類。’”等等。

先秦時期,將門世家頗為活躍,著名者如:秦國自王翦之後,王氏三世為名將(王翦、王賁和王離),蒙氏兩代為名將(蒙驁、蒙恬和蒙毅);趙國之趙氏兩世為主帥(趙奢、趙括)。還有樂羊、樂毅及樂乘等幾世在數國統軍的現象。這一時期,最突出者則莫過於楚國的項氏世將,如太史公所稱:“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秦漢以降,“將門出將”的現象依舊綿延不絕。如秦漢時之李氏將門,先後出名者有李信、李廣、李蔡、李當戶及李陵等數世,號“李氏世將”;周勃、周亞夫兩代則皆居西漢大將之位。在漢代,因隴西等六郡“處勢迫近羌胡,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良家子弟往往從軍而產生將門,如趙充國便因此成為西漢中葉名將,其子趙邛亦追隨至中郎將。與此同時,辛武賢與其子辛慶忌以軍功分別至破羌將軍、左將軍,辛慶忌之諸子也繼為將領,“皆有將帥之風”。兩漢之際的耿□,在東漢的建立過程中功勳卓著,為一時名將,以後其子弟也多為將領,史稱:“三世為將。”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高門世族把持軍權的現象更為突出。如孫吳之陸氏,自陸遜掛帥之後,其子陸抗繼拜大司馬、荊州牧,領兵鎮守荊州重鎮。陸抗死,其子“晏及弟景、玄、機、雲,分領抗兵”,其中陸晏和陸景兄弟官至裨將軍、偏將軍。隋唐時期,軍隊中繼世為將的現象同樣非常普遍。如隋朝名將韓擒虎出身將門,其父居北周大將軍之位,韓擒虎之弟韓僧壽亦為隋將,其家族統軍者多人,故修史者曰:“韓擒虎累世將家,威聲動俗。”唐初名將薛仁貴之後,其子薛訥繼為大將,“後突厥擾河北,武後以訥世將,詔攝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使”。薛仁貴弟薛楚玉及其子薛嵩、其孫薛平、其重孫薛從,則數世為將。中唐名將張守□一門三世為將,名振河西;出身將家的李晟,“世以武力仕,然位不過裨將”。但自李晟立功成名後,家族數代統軍為大將,其子李□又再為名將。至於中唐以後、五代之時,藩鎮割據下的世代為將、壟斷軍職的現象,更屢見不鮮。如典型的河朔三鎮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之類。這當然又是一種特殊背景下的極端化現象。

唐宋之際,中國社會在諸多方麵出現了重大轉折,已得到學界的認同。然而,包括“將門”現象在內的許多根深蒂固的傳統卻延續下來。北宋時期,“世為將家”依然為當世軍中一種頗為普遍的現象,而將門也始終在當時武將群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時間上來看,將門大致可分為宋初開國將領、遺臣故將,和之後曆朝成長起來的將帥之家三類;從地位上看,將門又有高低之別。以下依據前後順序,對時間上劃定的三類將家分別考察,並就一些典型家族進行必要的剖析。

1.開國將領之家

北宋初的開國將領,或因“翊戴之功”加官晉爵,或因深受信任分據要職,或以善戰成為軍中將官,從而構成了當時武將群體中的核心力量。雖然宋太祖隨之收奪了功臣大將的兵權,但卻保留了包括其在內的開國將領諸多方麵的特權,特別是子弟蔭補武職、優先遷轉的待遇,甚至給予其與皇室聯姻的禮遇,而這一做法為後世嗣君所承襲。因此,便造就出一批將門之家,綿延數代,幾世為將。

宋初的功臣大將,主要有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琦、張光翰及趙彥徽諸將,以及李處耘、韓重□、羅彥□及王彥升等人。通過查閱《宋史》諸將傳、《續資孜通鑒長編》以及宋代有關碑傳等文獻,可以清楚地看到,除張光翰、趙彥徽、羅彥□及王彥升四人子嗣情況不詳外,其餘諸家都有繼世為將的記錄。

宋初功臣大將中繼世濰將者以張令鐸和韓重□兩家為代表。其中張令鐸在初居侍衛馬步軍都虞候的高位,韓重□在宋太祖朝曾任殿前都指揮使的要職。張、韓兩人之子,有加官西上□門使、領綿州刺史,出守西部重鎮原州者;有長期出任鎮、定、高陽馬步軍都鈐轄,成為河北前線有名邊將者;還有官至左屯衛大將軍、領遙郡團練使者等。

宋初功臣將門中三世及以上為將者,以石守信、王審琦和李處耘三家為突出。石守信是宋太祖建國的主要支持者,曾任三衙最高軍職的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諸子皆以蔭徹武職,其中長子保興曆延州路副都部署、及知澶州等,拜棣州防禦使。石保興之子元孫在宋仁宗朝曆殿前都虞候及?延副都部署等,加觀察使銜,躋身高級將領之列。石守信另一子保吉,以娶延慶公主的緣故,在宋太宗朝已授節鎮。宋真宗朝,石保吉曾出任河北諸路行營都部署。景德初,宋真宗北上親征,石保吉又承擔護駕重任。其子從武者,也官至武階中的諸司使。

王審琦在宋初任殿前都指揮使,其九子皆以父蔭補武職。長子承衍以駙馬身份在宋太宗朝授彰國軍節度,先後出知天雄軍府、貝冀都部署等職,為河北駐軍重要將領。次子承?,曆知延、代、並州等,“皆兼兵馬鈐轄”。王審琦其餘諸子,則為西上□門使以下武官。王氏第三及第四代後裔中,不乏諸司使及領刺史者。

李處耘是宋初的樞密副使,曾多次參與用兵。其次女為宋太宗皇後,諸子皆繼世為將,而以繼隆、繼和兄弟最為出名。李繼隆“以父蔭補供奉官”。宋太宗即位後,曆河西行營都部署以及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等將帥之職。景德初,宋真宗赴澶州,李繼隆又率軍護駕。史稱“公二紀宿衛,四換節旄”,“功臣之號,凡三加焉”。李繼隆死後,與故相李沆、王旦同配享於宋真宗廟室,可見被視為一代最重要的武臣。李繼和長期鎮守邊陲,在宋真宗朝出任殿前都虞候,領端州防禦使。李繼隆另一弟繼恂,官至洛苑使、順州刺史。李氏第三代仍繼續為將,其中李繼隆之子昭亮“四歲,補東頭供奉官”。曆北方前線守將,遷步軍及殿前副都指揮使等要職,成為又一代禁軍大帥。李昭亮之子惟賢,曆知冀州等,領遙郡團練使。李繼隆從子昭遜,至供備庫使。

根據以上情況可見,宋初功臣諸將不僅本人為當時禁軍的重要將領,而且其子弟也因家門背景在武職上獲得順利發展,遂出現了幾代為將的現象。

宋初功臣大將之外的開國將領,大致包括入宋後獲得節鉞者及以下將領,由於他們大多原本官爵不算顯赫,與前朝關係相對較淺,因而受到趙宋王朝的重用。如王全斌、郭守文、尹崇珂、劉廷讓、崔彥進、張廷翰、張瓊、楊信、曹彬、潘美、黨進、馬全義、何繼筠、李進卿、李漢超、李謙溥、荊罕懦、賀惟忠、李漢瓊、劉遇、李懷忠、米信、田重進、劉廷翰及崔翰等等將領。他們雖在地位及特權上不及功臣,但因不斷得到拔擢,加之人數更多,也湧現出很多將門世家,其中既有幾代為將者,也有一世多人揚名軍旅者,從而在總的影響上也超過功臣之家。其代表主要有楊信、何繼筠、李漢超、李謙溥、王全斌、馬全義和曹彬諸家。

楊信在入宋後,曆殿前都虞候和都指揮使等要職。其弟楊嗣,是宋真宗時禦遼名將,曆定州及鎮州路副都部署等,拜保州團練使。楊信另一弟楊讚,“以兄故得掌禁旅,累資朝著至牧守焉”。何繼筠在宋初長期駐守棣州,後拜建武軍節度。其子何承矩在宋太宗和真宗朝,長期鎮守滄州、雄州等要地,又兼河北緣邊安撫使,為當時前線重要守臣。何承矩諸子也多蔭補武職。宋初名將李漢超長期鎮守關南,授觀察使。其子守恩,少隨父從軍。“漢超卒,擢為驍猛軍校,累官至隴州刺史、知靈州”。後遇夏軍伏擊而死,同時死難者還有其子望之、其弟守忠等。由此可窺見李氏將門一斑。李謙溥在宋初鎮守隰州,官至團練使。其長子允則曆鎮定高陽三路行營兵馬都監、知鎮州等,終寧州防禦使;其次子允正先後任?延及鎮定防區將官等,積官客省使、遙郡團練使。宋初大將王全斌曾為征討後蜀之役的主帥。其諸子多為武職,其中審鈞曾任廣州兵馬鈐轄等。王審鈞之孫凱,在宋仁宗朝任馬軍副都指揮使等。王凱之孫詵,娶蜀國長公主,官至留後。

馬全義為宋初勇將。宋太宗時,其子知節以蔭補供奉官,年僅十八歲便奉命監彭州兵。在宋真宗朝,先任?延地區統軍官,後遷樞密副使和知樞密院事等要職,成為參與大政的武將最高代表。據王安石記載:馬知節死,其子洵美“終西京作坊使、英州刺史”;另一子之美,“終內殿承製、□門祗候”。其孫輩十六人,其中“慶宗今為右班殿直,慶崇今為文思使、知恩州”,皆為武官。

在上述簪纓世家中,最為突出者還是曹彬家族。對曹氏一門稍加考察,頗能加深對北宋高級將門的了解。曹彬出身後周外戚、親信,但因入宋後表現忠謹謙恭,從而贏得三朝的信賴,先後出任征討南唐的主帥和雍熙北伐的主力大將,兩為樞密使,死後封王,與故相趙普同配享於宋太祖廟室,可謂極武將之榮。正因為曹彬的受寵,其子弟便在武途中獲得顯著發展。僅曹彬死時,其親族、門客及親校就有十餘人被授官。據李宗諤《曹武惠王彬行狀》記載:曹彬七子:璨、□、瑋、□、□、□及琮,惟有□為文官,其餘六子皆為武臣,又以璨、瑋及琮在軍中的地位最高,影響也最大。

曹璨,“以父任為供奉官,彬為上將,璨常從行”。在宋太宗時代,長期為前線守邊。宋真宗朝,曹璨曆馬軍副都指揮使、殿前都指揮使等三衙要職,授節鉞,“在禁衛十餘年”。曹瑋為宋真宗時西北名將,曆知渭州、秦州及?延路副都部署等。天禧中任簽書樞密院事,又參與最高軍事決策。後因遭宰相丁謂所忌,改定州都部署等,拜節鎮。曹琮也有與兄長相同的經曆,後在宋仁宗朝曆步軍及馬軍副都指揮使等,再度成為禁軍三衙將帥。

因資料所限,可查到的曹彬第三代後裔人數雖不少,但已不完整,並且事跡也多不詳。現據史料考證可知,他們中為武臣者有:曹璨之子儀,曹瑋四子僖、倚、□、倩,曹琮之子□、修,曹□之子佾及傅等人。而真正有事跡可述者主要有儀、僖、□及修幾人。據記載:曹儀遷軍職至步軍都虞候。景?初,當其同宗女被冊為宋仁宗皇後時,曹儀“乃請解軍職,而易廉車之任”;曹僖武職至禮賓使,曾為儀州守將;曹□官至供備庫副使,死於對夏戰爭中;曹修則曆洛苑副使兼□門通事舍人等,曾任“廣南西路同體量安撫經製賊盜”,為南疆帶兵武將。另外,曹佾、傅昆仲乃宋仁宗曹皇後同胞兄弟。其中曹佾曆殿前都虞候、知澶州等,授節鉞;曹傅則官至榮州刺史。其餘同輩官高者為皇城使、防禦使,低者為大小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