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現代秘書與國家禮儀(2 / 3)

第二節就職儀式

國家領導人就職儀式,包括國王登基加冕儀式,是國家生活中的一項重大慶典。就職時通常舉行宣誓儀式,發表施政演說,有時還舉辦招待會、舞會、閱兵式等活動。就職儀式一般邀請外國貴賓和外交使節參加。有些西方國家新任命的內閣成員或其他高級政府官員也舉行就職宣誓儀式,但程序比較簡單、簡短。各建交國對外國領導人的就職均應以相應的領導人致電祝賀,各國駐當地使節按慣例亦可向新領導發函祝賀。政府部長任命事項頒布後,也可發電函致賀。據1937年頒布的美國憲法修正案規定,總統就職時間為大選揭曉第二年的1月20日。1937年以前,美國總統的就職日是大選後翌年的3月4日。因為過去交通不便,需留足夠的時間供總統“選舉人”赴各州首府投票,並統計選票送交國會。總統就職典禮的重要程序包括就職宣誓、就職演說、就職遊行等。就職宣誓是美國憲法中對就職儀式作出的唯一規定,其他儀式都是年複一年積累起來的慣例。

美國總統就職宣誓的地點是在國會大廈東麵門廊前。新總統一般在1月20日上午10時左右先到白宮對現任總統進行禮節性拜訪。近12點時,由現任總統陪同,在一名典禮官引導下前往國會大廈。總統宣誓的監誓人傳統上由最高法院院長擔任。誓言在憲目光直視,兩邊觀者鞠躬致敬。國王與國後下跪祈禱後,各就座於“承認椅”上,接受承認禮。坎特布裏大主教高聲向來眾問道:“諸靈,餘今以諸君無疑之喬治王介紹於諸君,本日來此者,皆為效忠盡役而來,諸君亦願為此否?”來眾呼:“上帝保佑喬治王。”大主教轉問國王:“爾願莊嚴依約,並宣誓依守各地之法律與習慣,統治大不列顛、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以及一切領地乃爾印度帝國之人民乎?”國王以低沉而清晰的聲音回答:“朕莊嚴依約照行。”大主教又問道:“爾對於一切裁決,願盡爾權力,使法律公道得在慈愛中履行乎?”國王日:“願。”國王繼而回答大主教其他發問後,走到神壇前免冠下跪,置右手於《聖經》上,宣誓日:“朕適在此所允許之一切,願遵行之,保持之,求上帝佑朕。”於是親吻《聖經》,在誓文上簽名。接著行聖餐禮節,樂班誦信條、唱聖詩。來客麵對神壇,加冕禮進入宗教儀式——塗油禮(沐膏禮)。國王步至神聖前愛德華座前,大主教以聖油塗在國王兩手、頭和前胸,國王免冠靜立。塗油禮畢,國王著加禦袍、佩寶劍,威斯敏斯特主教自神壇取王冕交坎特布裏大主教,由大主教高舉加諸國王首上,來眾高呼:“上帝保佑吾王。”教堂外麵的人亦高呼相應。國王加冕後,升入禦座,其侍衛與官員左右隨衛。年長的大主教、王室貴族趨前誦致效忠詞,吻國王左頰。加冕禮最後在聖詩誦聲中以聖餐禮結束。1953年6月2日,伊麗莎白二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其全稱為“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其他領土和屬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的保護者伊麗莎白二世”。此次加冕儀式基本遵循傳統。

第三節 官方禮賓順序

在國家典禮、國務活動和外事交往中,需要對不同地位、職銜的官員的先後順序、位次進行安排,維護行使職權的官方人員的等級關係。官方禮賓安排帶有某種強製性,不予遵守就意味著破壞國家機構的內部秩序。官方禮賓安排的主要依據是擔任公職的高低,而不是社交生活中的某些規則、慣例,如男女之別、長幼之分以及知名人士的榮譽、聲望等。

進行禮賓安排,尤其是對級別、聲望相近的行政、司法、立法和軍界、文化界人士以及曾任過高級職務的退休離職人員的位次進行具體安排,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務。西方國家有關行政部門在籌辦國家典禮、安排宴會桌次時,常對將軍和省長(州長)誰的地位高、應把地方高級法院法官排在前麵還是把著名的文化科學界人士放在前麵感到為難。美國國務院禮賓部門曾在解釋禮賓安排時指出:“白宮和國務院隻為國宴或其他國家儀式規定名次排列。每種儀式的名次排列各異。個人的活動不受政府規定的名次排列的限製,因為白宮的政策是不公開或不提供政府的排列名次。”官方禮賓安排有著嚴格的等級依據,但在不少情況下,由於不同職業官員的地位關係存在著某些不確定性,名次、位次的安排需要靈活掌握和調整。總的原則是不違背安排對象的職位、地位或身份。

美國重大官方活動中通常的禮賓順序如下:總統;副總統;眾議院議長;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前總統;國務卿;聯合國秘書長;外國大使;曆屆總統遺孀;政府部長;參議院臨時議長;參議員;州長;前副總統;眾議員;外國代辦;海、陸、空各部部長(按任命時間排列名次);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陸軍五星上將和海軍上將;政府各部之外獨立機構負責人;禮賓司長;總統特別助理;華盛頓市長;四星將軍;三星將軍;美國駐外大使、公使;外國公使(非首席外交官員);外國領事;兩星將軍;陸軍和海軍準將;禮賓司助理。

西方政府官員的夫人,不論丈夫是否在場,都享有丈夫的地位。官員的遺孀享受禮貌待遇,而且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夫人或遺孀享受的禮遇要更高一些。曾擔任官職、因辭職或離職而不再任職者(被撤職者則喪失列入禮賓次序的資格),原則上位居同級現職之後,官職等級較之低一級者之前;對他們的位次安排是出於禮貌上的考慮,而不是他們應享有權利。地位相當,年長者在先;年齡相當者,以外國人、外地人在先。本國、本地機構的官方成員除因身份和年齡而需要特殊安排者外,應在其他地位相當的客人之後。

在許多國家,宗教神職人員享有較高的禮賓地位。他們被認為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一些天主教神職人員的禮賓地位規定得到了教皇的批準。樞機主教(紅衣主教)席位僅次於總統,大主教的地位相當於政府部長、州長或省長,主教和神父也有相應的位次。

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西方各國軍事將領在官方場合中的地位較低。由於政府主要軍事機構的領導人——國防部長由文職人員擔任,下屬委員會和陸海空軍領導人的禮賓地位相應下降。在美國,五星上將的位次排在政府部長、州長、國會議員之後;法國元帥的位次亦在政府部長之後。但是,如果在文武官員地位相當時,軍人的位次占先。

在英國和法國,有貴族身份或頭銜的人出席社交活動時的序列如下:王室成員、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在同類貴族中,將優先地位給予封爵最早者。出於禮貌原則,外國貴族應排在本國同等貴族之前。

第四節 授勳、授獎儀式

世界各國設有廣泛的榮譽授獎製度,用於表彰建功立業、有突出貢獻的各界人士。勳章源於歐洲,14世紀中葉,歐洲開始流行一種由君主設立的用於賞贈貴族的宮廷勳章,如英國的嘉德勳章、丹麥的大象勳章、奧地利和西班牙的金羊毛勳章、法國的聖靈勳章等。獲得這類勳章的人可以升為騎士,獲得貴族權利。在19世紀以前,英國很少有非貴族階級獲得勳章,但在法國、德意誌各邦等歐洲大陸地區,授予勳章的範圍比較廣泛。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國家的勳章製度產生很大推動,各國更加重視英雄勳章和戰役獎章在戰爭和軍隊組織中的作用。此外,加冕、就職、資曆、極地探險、文化、科學、商業等方麵的榮譽勳章也日益增加。有些國家勳章如嘉德勳章、維多利亞十字勳章(英國)、鐵十字勳章(德國)、戰爭十字勳章(法國、挪威)等已經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