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黨偉業》看電影美術對曆史的表達
藝術學苑
作者:李婷
[摘 要] 如今,電影美術在電影的製作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部電影能否取得較好的視覺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電影美術的設計,道具、服裝、人物造型等都是電影美術的範疇。電影美術對影片的曆史內容具有不同的表達特色,尤其是對那些具有特定曆史意義的電影,特定的道具、服裝等能營造一種氛圍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同時,結合時代新理念進行電影美術設計能夠讓觀眾獲得不同的視覺震撼。本文將以電影《建黨偉業》為例,探究電影美術是如何實現對曆史的表達的。
[關鍵詞] 《建黨偉業》;電影美術;場景;人物
一部影片是由特定曆史背景、特定人物與環境、特定事件構成的,因此,電影美術工作者在對影片進行造型設計時應收集曆史資料,對影片講述的曆史背景有足夠的了解和領悟,這樣才能夠利用電影美術為影片添光增彩。在進行電影美術設計時並非要真實還原曆史,而是合理利用特定曆史時期的元素造型,在特定環境內將其再現於銀幕之上,發揮創新思維使其創作能讓觀眾耳目一新,獲得視覺上的衝擊。如在電影《英雄》中講究唯美的電影美術效果,因此其造型設計使用了諸多當時曆史時期的造型元素,如青銅器、漆器、服飾等將傳統東方美術追求的對稱美、圖案紋飾的大方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投名狀》中為將當時戰爭曆史真實再現,在電影美術造型上盡可能利用視覺造型語言來表現戰爭的殘酷、人物的勇敢,使影片更具有真實的曆史震撼力。而在《建黨偉業》中,電影美術不僅還原了那一時代的曆史風貌,而且發揮創新思維重點突出了那一曆史的渾厚與莊重。
一、電影《建黨偉業》
電影《建黨偉業》可以說是《建國大業》的前傳,是為慶祝建黨90周年而拍攝,拍攝機構有海南廣播電視台、中影集團等,韓三平、黃建新是該影片的拍攝導演。影片由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由不同類型的演員來演繹,陣容龐大,有178位演員出演。第一部分以辛亥革命為主線,出演的都是較著名的演員如周潤發、劉德華、趙本山等;第二部分圍繞十月革命後在中國由知識分子掀起的一場“五四”愛國運動展開,引領中國人民開始革命的探索,也是由實力雄厚的演員來演繹,如劉燁、馮遠征、張嘉譯等;第三部分為了凸顯影片內容的激情與活力,由張一山、湯唯、張鑒等年輕演員來出演。《建黨偉業》講述了1911年到1921年中國革命的探索曆程,圍繞著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第一批優秀黨員人物來展開敘述,再現了他們為挽救中國而英勇探索的精神事跡。整部影片的美術設計是以真實曆史為前提進行藝術再創造,在造型設計時為凸顯當時曆史的宏偉氣氛會進行適度的誇張與創新,而不是僅局限於曆史資料的描述上,通過新時代的新視覺來進行電影美術的造型設計,既尊重了曆史又具創新,進而使影片的藝術品味得到提升。
二、《建黨偉業》中曆史的美術表達
(一)曆史場景的美術表達
在拍攝影片的曆史場景時采取實虛結合的方式,即一部分的外景在實地上拍攝完成,如湖南長沙、上海車墩和盛強、浙江橫店等,一部分是在攝影棚搭景完成,然後在電腦上進行後期製作,有時在實地外景中也需要利用搭景來實現拍攝效果。如影片《建黨偉業》中火車站的取景可以在易縣獲取,但影片中需要有火車站、碼頭的場景,而現今這種真實場景實在難尋,為了實現拍攝效果場景美術組在火車站前搭設了一些碼頭貨運船,最後利用電腦來實現整體場景的渲染。此外,為拍攝宋教仁在火車車廂內遇害後黃興追擊刺客的場景,美術組對現有的舊車皮進行改造,改造出三節車廂還搭設了兩個火車站,使拍攝得以順利進行。在現實中,影片的曆史場景大部分已經不複存在,但為了再現當時的曆史場景就需要電影美術工作者發揮作用,實際上影片中大部分場景都是在攝影棚裏搭建的,如火車站及周邊環境、車廂內的場景,甚至北大校園都是通過搭景的方式來實現拍攝目的的。盡管北大校園、紅樓還現在,但在實際拍攝時考慮到視覺效果、經費等問題,最後還是決定通過搭景的方式來拍攝。在拍攝時,攝影組搭設了一個三千米的棚,裏麵既搭設了部分的北大校園,又搭設了一個四樓高的建築物,用以充當圖書館、教室、閱覽室、廊道等場景的拍攝,逼真的場景設計、實體的高度能夠給觀眾製造一種真實感,達到很好的視覺效果,也較好地解決了許多內外景的拍攝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