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講 學習弘揚焦裕祿的求實作風(2 / 3)

其次,好幹部就是要“能為人先”。能為人先要求好幹部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這是做到“能為人先”的基本條件。好幹部應具備以下幾種能力。一是道德能力。這裏所說的“道德”是廣義的道德,是為政之“道”,為官之“德”。“道德能力”更是一種道德的執行力,一種把幹部廉潔規定貫徹始終的能力。一些黨員幹部貪汙腐敗,專搞假大空的形式主義,養成官僚作風,這是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這一小部分“蛀蟲”不僅影響了我們黨整個幹部隊伍的純潔性,還抹殺了社會的公平正義,更重要的是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進步。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心修身是治國為政的前提。唯有那些作風正派、清正廉潔的幹部才會深受群眾愛戴。二是戰略思維能力。戰略思維能力即全局性思維能力,就是洞察全局、思考全局、謀劃全局和指導全局的工作能力。作為一名好幹部,在實際工作中想問題、辦事情、做工作都要善於深謀遠慮,具有戰略頭腦和眼光,運籌帷幄,總攬全局,學會“彈鋼琴”,下好“一盤棋”。當全局和局部利益相左時,局部必須服從全局。如果不注意把矛盾提到全局的高度去認識和研究,就事論事,抓不住事物的本質,就很難正確處理問題。三是組織決策能力。一個好幹部不僅要會組織,發揮組織管理功能,更要善於把各種不同才能的人聚集起來,合理安排人力資源,形成步調一致、團結上進的集體。好幹部猶如一個交響樂團的指揮,必須把各種樂器的演奏巧妙地組織協調起來,才能演奏出和諧美妙的樂曲。四是依法行政能力。新時期的好幹部,要轉變執政理念,從“重管理輕服務”向“強化服務”轉變,從“注重權力”向“強化責任”轉變。要增強法製觀念,確立法律的絕對權威,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既不能失職,又不能越權,要防止和克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的現象發生。

最後,好幹部就是要“善為人先”。一是好幹部要在學習上善為人先。學習是充實自己從而服務工作開展最直接的最有效的途徑,以

“活到老學到老用到老”為座右銘,堅信隻有不斷加強業務學習,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工作崗位上遊刃有餘;隻有不斷加強對服務對象所從事工作的技術技能專業化學習,才能同他們談心、解困。二是好幹部要在思想上善為人先。思想指導行動,隻有注重不斷提升思想素質,加強道德修養,才能確保在職業道路上始終昂首走在正道上,才能保證把所知所學用於服務社會,用手中權力造福於人民。三是好幹部要在工作上善為人先。個人功底再豐厚,如不用於工作,也不能發揮實際作用。隻有善於用所學推動工作,用所學增強本領,在工作上千方百計完成任務,在服務上想方設法尋找有效的途徑,在努力奮鬥中爭當先進,才能夠保證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服務於民。四是好幹部要在責任上善為人先。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出現過錯和損失時,要擁有直麵錯誤的勇氣,敢於擔當責任,分析過錯的主觀原因、客觀過錯,並學會從中不斷檢討總結,最大限度地避免類似過錯的發生,不斷自省其身,實現警鍾長鳴,才能推動工作高效安全開展。

第二,要做好深入調查研究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領導幹部應經常走出領導機關,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各種形式和類型的調查研究。同時,搞調研要避免出現“被調研”現象,防止調查研究走過場。

一要深入一線調研。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曆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家寶。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線,都要求我們的領導工作和領導幹部必須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調查研究。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實事求是,真正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係,也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決策的正確製定與貫徹執行,保證我們在工作中盡可能防止和減少失誤。能否發現問題,取決於是否善於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問題就是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任何單位、任何領域、任何工作、任何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都難免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顯性的,一眼就能看到;有的則是隱性的,需要透過現象、經過分析才能認識到。不管是顯性的問題還是隱性的問題,都必須通過實地調查研究才能發現。因此,各級黨員幹部隻有善於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及時發現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當前,我們麵臨著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這就更加需要我們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掌握基層第一手資料,發現問題症結所在,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二要深入群眾調研。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關係,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正確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眾工作的保障。要認真貫徹執行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群眾工作製度,大力弘揚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條件較差和情況複雜的地方去,察實情、辦實事、求實效,做到謀劃發展思路向人民群眾問計,查找發展中的問題聽人民群眾意見,改進發展措施向人民群眾請教,落實發展任務靠人民群眾努力,衡量發展成效由人民群眾評判。麵對新形勢新任務,要善於研究和把握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創新工作方法,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增強群眾工作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提高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要使深入調研常態化。如何讓領導幹部的調查研究在方式上更加貼近群眾、在效果上更加注重實效,一改以往容易出現的走過場、流於形式的傾向?就是深入調研,深入一線,深入基層,使深入群眾的調研活動要常態化。要建立幹部下基層調查研究製度,引導幹部經常擠時間深入基層調研,在行動上親近群眾,在感情上貼近群眾,主動與群眾說真心話、向農民常講惠農政策,把基層當課堂,拜群眾為老師,問選幹部、配班子之計,尋建隊伍、聚人才之策,求抓基層、打基礎之路。要重視隨機調研,並使之常態化。隨機調研就是要不打招呼、不發通知、不說目的,自定時間、自定路線、自選地點,一竿子插到底,靜悄悄走基層,直接到一線看,直接進村入戶聽原汁原味的民聲。要淡化“官”念,去掉“官”樣,放下官架,不打官腔,輕車簡從,以普通人身份走進工廠車間,下到田間地頭,接觸“草根階層”,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真切感知、感受、感覺、感想群眾的酸甜苦辣和所思所盼,不搞層層陪同,不搞前呼後擁,不搞迎來送往。就是要廉潔自律,嚴於律己,不奢侈浪費,不遊山玩水,不拿基層和群眾一針一線,真正做到下鄉不擾官、進村不擾民。

三、實實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三嚴三實”

實實在在做人做事,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就是踏踏實實地做一些好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做一些對社會、對身邊的人有益的事情。一個人如果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這個人的生活也許就會少了很多的迷惑,就會少了一份虛無縹緲,就會多一份安全感,就會多一份實實在在的感覺,並且人生也會因此而變得充實而有成就感。

第一,實實在在做人。寫一個“人”很容易,隻有一撇一捺,但真正做好一個“人”,卻很難。明代學者高攀龍曾說:“吾立於天地間,隻思量做好一個人,乃第一要義。”做人不見得非得頂天立地,但起碼要對得起良心。做人的涵義寬如天海,深若淵藪,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在研究它,每個人都在實踐它。

一是要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古人講“先修身而後求能”,還有一句古訓叫做“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無德”。說的都是修養、品行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一個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許能夠上升到一定層麵,但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遲早要栽跟頭。人生在世,隻有把自己這個“人”字寫正了,才會有服眾的底氣和被人敬重的資格,真正做到“不誘於譽、不恐於誹”。所以,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二是要做一個真實誠信的人。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君子修身,莫善於誠信。夫誠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懷下人也。”這是古人對誠信的認知;“真誠換真心,誠信變真金”,這是現代人對誠信的理解。有位作家說過,“誠實是最好的策略,最大的智慧,而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就是最誠實的人”。這話非常值得我們深思。在誠信的問題上,也同樣適用“100―1=0”的法則。意思是你可能因為說一百句真話而被別人相信,也完全可能因為一句謊言的敗露而身敗名裂。現代社會中,信譽被認為是最昂貴的資本,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而拿自己的信譽作賭注,委實有些得不償失。所以,誠以待人,信以處世,是我們最明智的選擇。

三是要做一個正直正派的人。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基。身正不怕影斜,腳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夢穩。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心底無私天地寬,表裏如一襟懷廣。說話有根有據,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該說的就說,該做的就做,說的都是真話,做的都是正事。心術不正、故弄玄虛、口是心非,用心計,耍手腕,當麵一套,背後一套,談何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所以,做人一定要站得直、行得正,一定要問問自己是否正直、公道。

四是要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低調做人,虛心做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靜觀默察,心如止水,謙虛謹慎,則事易成。所以,做人一定要問問自己謙虛謹慎了沒有。一個狂妄自大、目中無物的人如同一個裏麵塞滿泡沫的杯子,好心人往裏麵倒多少水,都會溢出來,一滴水也裝不進去了,最後會毫無長進,以失敗告終。一個虛懷若穀、謙虛謹慎的人則如同一個強大而空心的杯子,能接住別人倒來的滿滿一杯水。要時刻保持謙虛謹,做一個虛懷若穀的人,學習別人的優點,不斷地完善自己。

五是要做一個寬厚善良的人。寬厚善良是一種心境,是一種胸懷,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體係的重要內核之一。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有句古訓叫做“律己當嚴,待人當恕”。對他人的寬容是對自己人性的一種升華,冰釋前嫌可以換來理解、換來和睦、換來友誼,甚至能將敵人變為朋友,而耿耿於懷隻會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對於一個群體來講,寬容可以凝聚人心,產生無窮無盡的力量。應該指出,寬容需要忍耐,但絕不是放縱,不是任由無理之人恣意妄為,而是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給他人以足夠的空間和改過的機會。有句話說得好,原諒雖然不能改變過去,但是可以開拓未來。要學會讓步,讓步是一種胸懷和修養。你作出了讓步,並不代表你是失敗者。相反,你能從讓步中贏得相互的和諧、關係的密切、感情的融洽,這比爭一時之氣、逞一時之能是更大的勝利。

六是要做一個豁達寬容的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寬容是一種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讓人忘卻仇恨,充滿愛意。寬容是一種境界,它能讓自己的心重歸寧靜,用一顆博大的愛心去擁抱這個美好的世界。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豁達,它能贏來人們更多的尊敬,也是一個人有涵養的重要表現。寬容還是一種幸福,它不但原諒了別人的錯誤,還解放了自己的困頓,重新讓自己走上幸福的人生之旅。《增廣賢文》曰:“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我們要做到以責備別人的態度來責備自己,以寬恕自己的態度來寬恕別人。胸懷寬廣的人,應該以寬容的態度包容他人的錯誤,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努力尋求化解矛盾和衝突的辦法,而自己同時也會得到別人的理解與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