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成竹在胸(2 / 2)

“村裏的事情,到這裏基本就可以了。接下來是鎮上跟各村簽訂合同,確認田地畝數和入股年限,還有分紅比例。鎮上跟各村簽好合同之後,以這些土體一段時間內的集中使用權為股本,對外招商引資,實現借船過河的目的。”

“你這繞了一大圈,最後還不是把資本給引進來了嗎?”

“資本跟資本家是兩回事情,資本好比是活水,流到哪裏,哪裏就能得到滋養,而資本家則是水霸,他們控製著資本的流向,並以此攫取高額的利潤。鎮上需要引進的隻是少量啟動資金,在合資的公司中占有絕對的控股權,出資方可以提供管理和監督人員,但無權幹涉高新農業區的發展方向和具體種植營銷。說白了,就是吸引有眼光的投資人把他手裏暫時不用的錢投給咱們鎮,這跟以單位的名義發行債券其實有些類似,都是集體向個人借錢花。”

李家才被楊烈具體詳細的辦法說服了,他覺得如果按照楊烈的步驟來推進這件事情,應該不會激起基層民眾的對抗衝突,更重要的是不會改變現有的土地使用政策和規定,還能讓農民在將來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和好處。

“別的我也不多說,你先按照你的思路把完整的計劃寫出來,至於具體落實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到時候我們想辦法解決,隻要保證大方向不出問題,這事就差一步就能辦成。”

楊烈當然知道李家才口中的“就差一步”是差了哪一步,無非就是引資的事情。這事也不難,楊烈背後站著淩常龍和郭秉祥兩位有錢人,加之他本身也有一大筆資金在運作,所以錢的事情不是問題。

楊烈的思路一直很清晰,那就是想辦法把外麵的錢搞回國內來進行實業或者實體的投資,雖然這些投資不像在M國股市裏麵那麼容易撈錢,但長遠的效益絕對是股市裏的那種快進快出的投機所無法比擬的。

股市裏麵的資金進行的是零和博弈,而投資高新農業不僅利國利民,還可以產生實實在在的價值。虛擬經濟永遠無法取代實體經濟,各種金融運作模式,歸根結底還是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從鎮政府的三層辦公小樓裏麵出來,楊烈頂著熱烘烘的大太陽進了一家新開的飯館,對吧台後麵打盹的老板娘說:“給我下一碗紅燒牛肉麵,順便加兩個煎雞蛋,再來一瓶冰鎮啤酒。”

老板娘一抬頭,隻看見楊烈穿著迷彩服身上沾了不少泥巴的後背,還以為他是從河堤上溜號跑出來的民兵,便笑著說:“你這小夥是哪個村的?河堤上的夥食吃不飽肚子,就跑到鎮上來吃獨食啊。我們家的紅燒牛肉麵,那可是味道正宗分量足,你且等著,我讓後廚給你做麵。”

背對老板娘坐下來的楊烈,一直沒有吭聲,心裏卻對鄉武裝部供應給全縣民兵的夥食起了疑心。以他在河堤上兩天吃過的夥食而言,還不至於吃不飽肚子,難道這裏麵還有差別化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