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秦陽鎮民兵營中的一部分,龍嶺民兵連自然也參加了這次的集訓,而且經常拿到全縣前三名的流動紅旗。這是山楊村在征得縣裏同意之後,首次對外亮出“龍嶺”這個身份。為了讓人印象深刻,龍嶺民兵連的參訓人員每人身上穿的迷彩服上麵都在前胸和後背的位置上印著龍嶺民兵連五個橘黃色的熒光字。
楊烈作為民兵連長,雖然沒有參加這次的集訓,而民兵連的精銳骨幹大多數也在協助鄉武裝部進行後勤方麵的運輸保障,但這並不影響民兵連在全鄉民兵甚至是全縣民兵中的聲望。
不過是扛個沙袋而已,這比當初全鄉民兵集訓時各種射擊訓練可要簡單多了,隻要舍得用力氣,誰來都能幹。楊烈精挑細選出來的那十來個民兵骨幹,可是當成後備幹部來培養使用的,他都要求人家讀《矛盾論》和《辯證法》了,如果都栓在河堤上扛沙袋,確實有些大材小用。
再說了,保障好全縣近萬民兵的集訓,貌似比扛沙袋還要困難吧?如果不是楊烈培養出來的這些忠誠可靠的骨幹,花了楊烈近千萬從各地緊急購買來的物資,能否保質保量的運到河堤上,真的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楊烈回到秦陽鎮上,抽空去河堤上慰問了本村的民兵,也跟著大夥一起扛了兩天的沙袋,不過他的這番舉動可不是為了作秀,而是為了真實的體驗和了解抗洪的具體辦法措施。
事非經過不知道,絕知此事要躬行。楊烈在軍校時雖然受過係統的軍事訓練,但防洪搶險卻不在這些科目之內,因此他要想做個防洪搶險的明白人,就需要身在河堤,麵對日漸上漲的青河大水進行身臨其境的體驗和思考。
楊烈呆在河堤上的第三日,鎮長李家才派人過來把他硬是拽走了。
縣長段可法是個雷厲風行的實幹派,自從跟楊烈談過話之後,第二天就把縣裏幾個部門的一把手召集起來開會,然後又跟秦陽鎮李家才打電話,讓李家才立即起草一份在本鎮建設綠色高新技術農業示範區的計劃。
李家才當時有些發懵,小心翼翼的問縣長啥叫“綠色高新技術農業示範區”?縣長反問李家才難道楊烈沒有跟他說過這事嗎?李家才說楊烈到了秦陽鎮就去了河堤,天天跟龍嶺村的民兵呆在一起,扛起沙包來比誰都猛!
段可法在電話裏麵拍了桌子,衝李家才吼道:“這不是亂彈琴嘛!上萬人都在扛沙包,又不缺楊烈一個。你趕緊派人把他找回來,跟他好好談一談,難題都是他給我出的,這起草計劃的事情,你就盯緊了他。”
李家才說:“雖然我是鄉長,可他不是我的手下啊,人家還在讀研究生呢。”
“扯什麼淡!研究生也是黨員,你作為他的黨委副書記,可以直接給他分配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