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要的是個態度(1 / 2)

李家才跟楊烈也算是老熟人了,雖然兩人差著一截年齡,但這並不影響李家才把楊烈當成“財神爺”一樣的看待。

年前楊烈曾找過李家才和趙清平一次,當時給兩位鎮領導提了不少的建議,現在基本上都已經得到了應驗,除了鎮上那座半死不活的水泥廠沒有得到貸款,其他的項目隻要是上了馬,就能見到效益。

鎮上的采石廠,現在供不應求,除了隧道施工需要用到大量質地堅硬的條石,那些邊角料的碎石,也被各村忙著蓋房子的農戶買走了。這些農戶家裏的青壯勞力要麼是到隧道施工的工地那邊去幹活,要麼是在給鄉上的集貿市場供應蔬菜瓜果,還有的是在鄉上成立的建築隊裏幹活,總之都有穩定的收入。農戶有了錢,第一件事就是想辦法將家裏土木結構的老房子重建成磚木結構的,這是個好現象。

鎮上的集貿市場,經過擴建之後,現在的規模跟縣裏的那座集貿市場也差不了多少,光是一個鐵建施工大隊,就讓集貿市場的銷路一點也不用愁。自從全縣民兵來鄉裏集訓之後,各村養的豬、養的雞鴨和雞蛋,種的蔬菜,已經有些供不應求,除了糧食的供應沒有出現斷貨,其他的農副產品已經需要從縣裏的集貿市場緊急調運。

鎮上的建築隊,因為受到人數規模和工程機械的限製,攬不來大活,但光是鐵建局發出來的零散小活,也夠他們忙活的。兩個多億的大工程,就像一大鍋油汪汪的燉菜,雖然鐵建局從裏麵撈得是帶肉的大骨頭,但也無法阻止秦陽鎮急於發財致富的上萬百姓從鍋裏撈點粉條或者白菜梆子什麼的。

李家才大著膽子跟縣長叫屈,說他不一定使喚得了楊烈,這還真不是矯情,因為事實上如果楊烈不願意,鎮上兩位領導還真不敢對楊烈頤指氣使。關鍵是,楊烈可以不鳥他們。

楊烈雖然是龍嶺的村主任不假,可村民自治委員會不屬於政府性的基層機構,僅僅是村民自治的群眾性組織。如果單單從行政命令上而言,村主任還真可以不甩鎮長,而鎮長還沒有權力罷免掉村主任。

不過縣長也是對基層情況門清的“老法師”,他根本不提楊烈是村主任的事情,直接拿楊烈的黨員身份說事,聽起來還是蠻唬人的。隻是呢,這事要真的細究起來,李家才作為秦陽鎮的黨委副書記,還真不能直接給楊烈下達行政命令。因為黨員楊烈屬於龍嶺村黨支部,他在黨內擔負的職責和任務,需要由村支部來分配,而不是由上級領導個人說了算。

仔細思考,這樣的黨政製度,如果完全按照當初設計者的要求來執行,其實具有很強的優越性——既可以防止領導獨斷專行而導致的集體犯錯,又能確保政權的集中統一。然而,“中國特色”決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總是事與願違,與最初的設定背道而馳。

李家才見到滿身泥漿的楊烈後,沒有直接給楊烈下命令,而是一臉關心的問:“你回來都快一個月了,學校那邊快到期末考試了吧,不回去能成?”

隻是一句關心的問話,顯出了老李“套近乎”的高水平。換了別人,可能會問楊烈累不累,要不就誇楊烈以身作則很不錯,絕對不會想到楊烈的學業上去。而實際上,對於楊烈而言,學業比投資賺錢什麼的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