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章 主觀能動性(2 / 2)

堤壩修建成功後,楊烈將潭水引入壩中,等到壩子裏水滿了,楊烈又用一節一節碗口粗細連接起來的竹管子,把水從虎跳澗引到了村子裏麵。這樣一來,大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用水。

在楊烈的長遠計劃之中,等以後村裏有錢了,還可以把水壩改建成消毒池,把竹管換成鐵管,還可以充分利用山勢地形,在壩子下方修建一座水塔,在全村實現自來水。

弄完了“給水工程”,楊烈又把主意打到了汙水處理上。以往山楊村的汙水處理幾乎全靠各家屋後的旱廁糞坑來自然分解,這在用水量少,人口少的情況下沒有問題,但若是用水量快速增加以後,僅靠各家各戶的那些糞坑來收集汙水,顯然是不夠的。

楊烈經過挨家走訪和實地觀察,對於山楊村現在乃至以後的汙水解決方案,有了通盤考慮。用一句高大上的話來說,就是實現汙水的分級處理。

各家各戶的茅坑還要不要,答案是當然要,必須要!但茅坑都要改造,不能露天敞著口子,得弄成密封的化糞池,不要讓人看到各種排泄物,家畜屍體和死老鼠漂在糞坑裏的惡心樣子!

化糞池的容積有限,所以隻能是人畜的糞便尿液才能入池,最後轉化成沼氣和農家肥。至於洗衣、洗澡、洗菜做飯所產生的生活汙水,則通過地下排水溝,引到村子下遊的小湖裏麵去。

現在村裏沒有錢,也隻能看著小湖裏汙水在經過初步沉澱之後,再通過河溝流出山外,流進大青河。等以後村裏有錢了,就可以對小湖進行淨化處理,將汙染降下來,對湖水進行循環利用。

修建沼氣池和化糞池需要花錢,而且對於貧窮的山村住戶而言,還不是一個小數目,所以村民的積極性都不是很高。楊烈沒有權力強行逼迫村民修建沼氣池和化糞池,但他可以用經濟補償的方式誘導村民往自己想要看到的局麵上走。

楊烈提出,凡是願意改建自家廁所的村戶,村裏的建設基金在今年年底分紅的時候,獎勵500元現金。別看這500元數目不大,但要想到劉朋一家以退出基金會為要挾,最終也隻拿到了528塊錢!所以,楊烈的這個獎勵措施一出台,馬上就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村支書林興華看著楊烈在村裏“大興土木”,卻也沒有權力幹涉,因為楊烈沒讓村委會掏一分錢,他這個村支書可以管楊烈的理論學習,可以管楊烈的思想彙報,但就是不能幹涉楊烈的日常工作。

楊烈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熱情,給林興華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小小的山楊村裏,有兩個大學生村幹部,誰幹的好,誰幹的孬,群眾心裏可是有杆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