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有借從來沒有還(1 / 2)

曹操派夏侯惇率領十萬大軍,直奔新野而來。劉備急忙找來關羽張飛商議如何迎敵。關張二人見劉備開口就是“諸葛先生”,閉口就是“如魚得水”,心中一直有氣。現在趕上有事了,張飛忍不住就說了一句俏皮話:“大哥,這有什麼打緊,你派‘水’去,不就解決了?”

劉備一愣,隨即明白張飛所說的“水”是指諸葛亮。劉備急忙勸道:“諸葛先生是出謀劃策的軍師,上陣廝殺當然要靠兩位兄弟的。”為了避免引發糾葛,劉備先讓關張退出,再請來諸葛亮商議。

諸葛亮聰明過人,早就覺察到了關張二人對自己的不服氣。這對於立誌大展宏圖的諸葛亮來說,顯然是一個很不利的因素。但是,真正的高手,能夠從任何的不利因素中發掘出積極的因子,借勢轉化,化不利為有利。

諸葛亮說:“夏侯惇有何可怕?我擔心的是您的兩位兄弟不肯聽我調遣。主公,如果您需要我來行兵布陣,那就得借您的劍印一用。”

劉備請諸葛亮來,是想讓他當軍師的。所謂軍師,就是參謀。發號施令還是劉備自己掌控的。此前徐庶就是這樣,隻是出謀劃策,並不越俎代庖。而諸葛亮提出要借劉備的劍印,看似要為自己增加威信,實則是要代替劉備的軍事統帥地位。

一般而言,任何一個下屬提出這樣的僭越要求,必然會遭到主上的拒絕,並且會遭致猜忌與懷疑。所以,幾乎沒有人敢對主上提出這種有“瓜田李下”之嫌的要求。但諸葛亮初生牛犢不怕虎,竟然直截了當地對劉備說了出來。諸葛亮有十成的把握,認定劉備不會拒絕自己的請求。

那麼,劉備會答應嗎?會不會一盆冷水就將諸葛亮澆了回去?

劉備果然如諸葛亮所料,毫不猶豫地將代表自己威權的劍印交給了諸葛亮。這是為什麼呢?

這其實是蜜月效應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在人際關係中,當兩個人的關係日漸親密,那麼在感情升溫階段,親密關係人的任何要求都有可能得到許可。

劉備和諸葛亮正處於情好日密的階段,諸葛亮精心包裝的光環和他為劉琦解困的初露鋒芒,都讓劉備折服不已。劉備對諸葛亮的能力已經深信不疑,認為由他來發號施令,必然強過自己百倍。而且,劉備也確實擔心關羽張飛縱橫半世,不肯奉從嘴上無毛的諸葛亮的號令。所以,劉備很放心地將劍印交給了諸葛亮,以幫助他樹立威信。

隻是劉備不知道,和諸葛亮打交道,要特別注意,因為他借東西,從來是不還的。這一次劉備的劍印是這樣,後來草船借曹操的羽箭也是這樣,空口借孫權的荊州更是這樣。

諸葛亮有了劍印,就很好辦了。關羽張飛本來是想抗命不從,一心看諸葛亮笑話的。但諸葛亮指了指劍印,劉備又幫腔說了幾句,關羽張飛即便內心更加不滿,但也隻能依令行事。

當然,諸葛亮故作強勢,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因為,以幾千人馬迎戰夏侯惇的十萬大軍,無異於以卵擊石。但諸葛亮又是絕不能失敗的。徐庶司馬徽已經將他吹到天上去了,隻要一打了敗仗,所有的光環都將破滅。諸葛亮的職業生涯就會戛然而止。

所以,一生謹慎的諸葛亮隻能冒險行事,謀劃了出山後的第一次火攻——火燒博望坡。夏侯惇中計慘敗。

諸葛亮初戰告捷,威信初立,但他知道,這隻是行險所致,並不牢靠,如果曹操再派大軍前來,新野這個彈丸之地,恐怕很難抵擋。諸葛亮思前想後,決定還是要勸劉備趁早奪了劉表的荊州,作為抗曹的根本。

沒想到劉備在曆經百轉千折後,拿定主意,要和曹操對著幹,反其道而行之。這樣,道德仁義就成了劉備牢不可破的限製性信念了。劉備再一次否定了諸葛亮的提議,說:“我深感劉景升之恩,實在不忍心這樣做!”

諸葛亮聽了,內心一陣蒼涼。明明在隆中對時,劉備是默許要奪了荊州和益州作為立身之本的。否則,諸葛亮跟著你一個無立錐之地的人出來混什麼?劉備的堅定拒絕,讓諸葛亮深感無奈,他隻能說:“現在如果不奪取荊州,日後後悔莫及。”

劉備說:“我寧死也不做不仁不義之人!”諸葛亮心裏暗暗歎了一口氣:“如果你沒有王霸雄圖,把我折騰出山幹什麼呢?”,黯然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