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誰中了誰的計(1 / 2)

劉備還是高興得太早了。

“三顧茅廬”固然讓他得到了天下第一的謀士諸葛亮,但也埋下了一個未來可能徹底改變天下形勢的隱患。這個隱患,經過時間的發酵和情勢的催化,不但直接決定了三顧茅廬的四個直接當事人——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的命運,甚至也影響了曹操、孫權、司馬懿、呂蒙、陸遜等當世幾乎所有的風雲人物的命運。

不過,我們還是先來說眼前的事。

劉備得了諸葛亮之後,歡欣異常,忍不住又把當年對關羽張飛用過的“食則同桌,寢則同榻”那一套又用在了諸葛亮身上。諸葛亮自然是倍受感動,但關羽張飛看在眼裏,卻很不是滋味。

在三顧茅廬的前後,關羽張飛已經對諸葛亮有了很不好的第一印象,認為他胡吹一氣,故弄玄虛、目中無人,劉備對諸葛亮的一再推崇,更是觸發了關張二人的嫉妒心理。

心理學上有一個稟賦效應。一旦人們擁有了某樣東西,不管是一件具體的物品還是一種抽象的權利,人們對這樣東西的價值評估就會大大增加。而當人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失去了這樣東西時,這種價值評估的提升程度就會更加明顯。成語“敝帚自珍”其實正是稟賦效應的一種具體體現。

“食則同桌,寢則同榻”本是關羽張飛的特權,但享用這項特權二十多年後,多少也有審美疲勞了。現在諸葛亮一來,就成了這項特權的新主人,在稟賦效應的作用下,關張二人自然對諸葛亮深為不滿。但劉備卻沉浸在喜得高人的喜悅中,絲毫沒有注意到兩位兄弟的情緒變化。

這一天,劉備正在與諸葛亮高談闊論天下大勢,劉表派人來請劉備去荊州。原來,劉表手下鎮守江夏的猛將黃祖被東吳孫權擊殺,劉表自感年老體衰,無力應對,因此請劉備商議。

劉備帶著諸葛亮張飛一起前往荊州,麵見劉表。

劉表滿臉倦色,見了劉備,勉強露出一絲笑容,說:“我近來身體多病,眼看去日無多,不能理事。賢弟你可以接替我啊。我死之後,賢弟你就來當這荊州之主吧。”

雖說這種情形劉備早幾年在徐州就領教過多次了,但他聽了還是嚇了一跳。此前蔡瑁苦苦相逼的那一幕依然曆曆在目,劉備知道這荊州繼承權的博弈異常慘烈,怎麼敢輕易蹚進這趟渾水呢?劉備連忙搖頭推辭道:“兄長何出此言?小弟哪裏當得了這份重任。”

一旁的諸葛亮聽了,卻有點急了,頻頻目視劉備應允下來。劉備卻置之不理。當初,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對時,就曾提出要占有荊州,作為爭霸天下的基本。劉備曾表示不忍,卻被諸葛亮理解為托辭。而這一點也是荊州士人的共識。當初司馬徽也明確說過,“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會應在劉備的身上。現在機會主動送上門來了,諸葛亮當然要鼓動劉備趕快接受了。

回到館驛,諸葛亮對劉備的拒絕大為不解,忍不住發問。劉備說:“我深感劉景升收留之恩,尚未報答,怎麼忍心乘危而奪取他的地盤呢?”

這種心情是初出茅廬,未經世事的諸葛亮很難理解的。如果諸葛亮知道劉備鐵了心不這樣幹,他是絕對不會答應劉備出山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誌士難伸無基之誌,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但此刻木已成舟,諸葛亮隻能用一句“真仁慈之主也”來安慰自己的失望心情。隻是,諸葛亮不知道,劉備日後在這方麵還會帶給他更大的失望。

兩人正在閑述,人報公子劉琦來訪。劉琦和他父親一樣,是來尋求劉備的幫助的。蔡氏一黨,要扶劉琮上位,必然要除掉劉琦。劉琦無策自保,所以來找劉備。

這是亂麻般的一個問題,古往今來難倒了多少英雄豪傑。劉備倒不是不想幫劉琦,但以他的政治智慧,還不足以提供良策。劉琦苦苦哀求,劉備隻好向他眼中的第一高人諸葛亮求教。諸葛亮當然不願意幫助劉琦上位了,他處心積慮就是要讓劉備占有荊州的。劉表家的內鬥越是慘烈,對於劉備反倒越是有利。所以,諸葛亮以“外人不便幹涉家務事”為由淡然拒絕了。

諸葛亮的拒絕卻讓劉備動了一點心思。自諸葛出山之後,雖然言談甚稱劉備之意,但劉備一直沒有機會見識諸葛亮真刀實槍的智慧。劉琦麵臨的這個難題,正好給了劉備一個檢驗的機會。

劉備趁著送劉琦出門之際,附耳對他說了幾句。劉琦大喜而去。次日,劉備推說腹疼難忍,委托諸葛亮去劉琦處回禮。

劉琦見了諸葛亮,再次舊話重提:“繼母難容,請先生賜教活命之策。”諸葛亮拒絕後,就要起身告辭。劉琦再次挽留,諸葛亮始終以一句“這不是我所能謀劃的”加以推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