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一個比一個會吹牛(1 / 2)

徐庶推薦的這個人,正是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對劉備說過的臥龍諸葛亮。

徐庶一直認為諸葛亮是不願出山的,但還是向劉備推薦了他,這完全是為了回報劉備的大仁大義,甚至有一點不惜出賣朋友的嫌疑。而為了讓劉備寬心,徐庶更是對諸葛亮大加溢美之詞。

諸葛亮本人經常自比管仲樂毅,這已經被人視為自傲之舉了,但徐庶偏偏還要添油加醋說,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百倍勝過自己,堪稱天下第一人,就連管仲樂毅也比不上他。徐庶的說法雖然誇張,但和司馬徽當初說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相互契合。而“落水者”劉備在失去一根救命稻草後,急於找到另一根稻草。在內心的強烈需求驅動下,劉備自然傾向於深信不疑。

但作為旁觀者的關羽,深知管仲樂毅之豐功偉績,卻有點不以為然。就從這一刻起,關羽就認定了諸葛亮是個胡吹一氣的家夥而留下了負麵的第一印象。

徐庶特別交待劉備,諸葛亮隻能上門去請,而不能隨便召請來見。這還是因為徐庶深信諸葛亮不肯主動出山,但這又無形中提高了諸葛亮的身價。徐庶薦完諸葛亮,還清了欠劉備的人情債,頓覺渾身輕鬆,再次告辭而去。但他又突然想起,如果劉備乘興去請,卻被諸葛亮拒之門外,豈不還是要埋怨自己做事不靠譜?

一想到這,徐庶決定自己先去諸葛亮隱居的臥龍崗,希望憑著自己的麵子,先去給劉備疏通一下,以免劉備事後吃到閉門羹。

徐庶趕到臥龍崗說明來意,卻被諸葛亮狠狠數落了一通!

劉備本是諸葛亮盤算已久的“獵物”。早幾年前,諸葛亮就開始精心布置一個不願出山的局,目的就是要吸引劉備登門求賢,以便增加自己的分量,從一開始就得到劉備的重視與重用。眼看收網在即,卻被徐庶橫插一杠,捷足先登,你說諸葛亮生不生氣?現在,徐庶“自投羅網”,諸葛亮當然要借題發揮了。

不過,諸葛亮內心還是充滿喜悅的。他知道,徐庶這一走,就給自己騰出了位置。而徐庶這一薦,更是為自己臉上貼足了金。接下來,他要做的就是什麼也不做,坐等劉備上門。

再說劉備,在經曆了徐庶的半途而別後,又很快得到了最佳替代者——臥龍的確切信息,內心反而變得更加快樂了,覺得那個美好的夢想離得越來越近了。這正是神奇的中斷效應帶來的美妙感覺。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某種愉悅體驗在經曆了短暫的中斷後,反而能給人帶來更大的愉悅感。這就是中斷效應。

研究人員曾經從一位歌手的幾首流行歌曲中截取片段,然後串燒在一起,組成一首60秒長的新歌曲。作為被試的聽眾被分為兩組。一組從頭至尾,連續聽完60秒。而另一組則在聽了50秒後,轉而聽10秒鍾的吉他彈奏,再聽完歌曲的最後10秒。結果,後一組遭遇過暫停的聽眾表現得更為喜歡這段60秒的串燒,他們願意支付前一組兩倍的價錢去參加這位歌手的演唱會。

當然,中斷效應要發揮作用,中斷的時間就不能太長,否則不但不能帶來更美妙的體驗,反而會造成當事者的絕望。

現在,劉備對於美夢成真的幸福感更強了。他立即著手準備去請諸葛亮出山。正在這個時候,平素很少出門的司馬徽卻主動登門來拜訪劉備了。

司馬徽是來探看徐庶在劉備這裏的發展情況的。沒想到,他晚來一步,徐庶已經辭別而去。劉備說明情形後,司馬徽大叫不妙。

原來,以司馬徽對徐母為人的了解,知道她無法承受徐庶受騙而來為漢賊效力的恥辱感。為了不成為兒子投鼠忌器的負擔,徐母肯定會自殺了斷。後來的情形果然如司馬徽所料。徐庶在母親自縊後,心傷若死,從此就像行屍走肉般苟活於曹營之中。一代大才,就此埋沒,令人無限唏噓。

劉備又說起徐庶臨走之前曾經力薦諸葛亮。司馬徽忍不住說了一句:“徐元直啊徐元直,你走就走了,又何苦惹他出來嘔心瀝血呢?”

這句話再一次驗證了司馬徽內心認定諸葛亮是不想出山的。如果諸葛亮自己願意出仕,就談不上什麼嘔心瀝血。這也說明,當初司馬徽確實是拿諸葛亮當幌子,實際上是要舉薦鳳雛龐統的。不過,在徐庶先後兩次攪局(第一次是捷足自登,第二次是力薦臥龍)後,身為歸隱高人的司馬徽自重身份,也就順其自然,不再幹涉了。

劉備再度向司馬徽打聽諸葛亮的能力才幹。司馬徽說:“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樂毅,其雄才偉略,深不可測啊。”

關羽再一次聽到旁人轉述諸葛亮的自矜之語,再也忍不住了,問道:“我聽說管仲、樂毅是春秋戰國時的名人,功蓋寰宇,諸葛亮如此自比,豈不是太過了?”

司馬徽淡淡看了他一眼,說:“以我看來,用這兩個人來比擬,確實有所不妥。”

關羽一喜,正要點頭,卻聽司馬徽又說:“我想要用另外兩個人來比擬。”

關羽追問是哪兩個人。司馬徽說:“我看隻有興周八百年的薑太公和旺漢四百年的張良才比得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