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安逸是最大的痛苦(2 / 2)

駱駝顯然不是最後一根稻草壓死的,但最後的這根稻草卻顯得分外痛苦。劉表的還馬和支劉備去新野的行為,與劉備此前遭受的所有挫折相比,簡直不值一提。但劉備此時內心已經耗盡了抵禦打擊的心靈冗餘,這一點點的波折,就讓他產生了怨天尤人的強烈反應。不是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那就來吧,我倒要看看這匹馬怎麼能把我怎麼樣?

伊籍哪裏知道劉備心中這一番巨浪翻滾?還以為劉備生性豁達,氣度過人,凜然於命運之上,不由對他佩服萬分,從此將劉備視為難得一遇的明主,傾心相隨。

劉備懷著無比鬱悶的心情來到了新野。新野隻是一個小縣,劉備苦笑著嘲諷自己:“不要再做什麼帝王之夢了,你始終不過是一個當縣官的命!”

但是,到了新野之後,劉備的心情卻有所改觀。

原來,這新野附近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龍興之地。劉秀的出身與劉備頗有相似之處,都是大漢宗室的偏遠支脈。當年,劉秀就是在新野所在的南陽郡與兄長起兵反對新莽,隻用了短短三年的時間就取得了天下。

劉備遙想先祖往事,多少又受了一點激勵。在命運的驅使下,他先後來到了劉邦、劉秀的發跡之地,這或許是一種巧合,但他卻選擇性地相信,這也許是冥冥中的天意暗示,告訴他仍需努力。

劉備和他手下這一幫文武屬僚,曾經管領過與荊州相當的徐州。以他們的能耐,治理好一個小小的新野縣當然不在話下。

在此後的日子中,劉備一直在振奮與頹廢、堅信與懷疑、快樂與悲傷、自勵與埋怨、激憤與平靜、不甘與認命的兩極震蕩中艱難度日。其間,劉表是不時會請他去荊州喝酒聊天,但兩個同宗兄弟之間很難恢複往日那般親密無間。

靜水流深,時光飛逝,轉眼間,六年多的光陰就這樣不閑不淡地過去了。劉備從剛來荊州時的四十一歲,到現在已經是四十七歲了。皺紋悄悄地出現在他曾經光潤的額頭上,白發悄悄地侵入了他曾經光亮的黑發中。對於一個有著雄心壯誌的人來說,安逸是一種最大的痛,虛度光陰是最大的一種苦,就像鈍刀割肉一樣,每一下都痛徹心肺,每一下都苦及靈魂。此前,劉備雖屢遭失敗,但因為疲於奔命而無暇顧及心靈的體會。但此刻並無生存危機,所有的心理感應就像寂靜深夜中的聲響一樣,清晰可辨,無處可逃。

真不知道,這六年多劉備是怎麼煎熬過來的。

六年多來,劉備唯一的收獲就是擁有了自己的兒子。這是到目前為止,他唯一存活下來的兒子。此前的屢戰屢敗,流離浪蕩,剝奪了他早日成為父親的權利。這也是劉備一直深陷逆境所帶來的直接惡果。

反觀劉備的對手曹操,因為事業進展順利,膝下早就聽取娃聲一片了,而且個個是人中龍鳳(曹丕、曹植、曹彰、曹熊等等)。而劉備隻在四十七歲上得了這麼一個寶貝兒子。

劉備給兒子取個小名叫阿鬥,大名則叫做“禪”。很多人根據劉備為兒子取名“劉禪”而斷定他此時野心非小。因為這個“禪”字當時隻能作為“封禪”和“禪讓”來解釋。而無論是封禪,還是禪讓,都是帝王專用之詞。“禪”作為佛教支派之一“禪宗”的指稱,至少還要三百多年後才出現(劉禪生於公元207年,而禪宗始祖菩提達摩於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間公元520至527年從印度來到中國)。

但實際上,劉禪剛出生時,劉備非但沒有野心勃勃,反而是他意誌最消沉的時候。劉備給兒子取這樣的名字,是一種被稱之為“投射”的心理防禦機製使然。

所謂“投射”,是指將自己的情感、衝動或願望歸結到另一個人身上。但是,向他人投射的同時也意味著試圖將我們自己的責任轉嫁到別人身上。這樣做,可以幫助減輕我們自己的內疚感,但是卻讓我們放棄了個人責任感。

劉備的做法,正如中國現今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在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再無希望後,隻能把希望和責任同時轉嫁到兒子身上。

劉備給兒子取名象征著帝王之夢的“劉禪”,說明這位曆經滄桑的男人在與命運抗爭多時後,雄心消退,並深深地陷入了疲倦與無奈……

心理感悟:當你放棄責任的時候,其實也放棄了希望。

投射一種將自己的情感、衝動或願望歸結到另一個人身上的心理防禦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