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可知,雖然今天我們都把“民(人)無信不立”理解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無法立足。但孔夫子的原意卻大相徑庭。在東漢末年,尤其是在孔子的嫡派子孫、當代大儒孔融麵前,劉備這樣的引用純屬孔子門前掉書袋,魯班門前掄斧子,犯了一個大出洋相的錯誤。
孔融聽了,臉上似笑非笑,終於還是忍住沒有戳穿劉備的謬誤。畢竟劉備已經賭咒發誓,孔融的目的已經完全達到,沒必要把人家的臉皮扒個精光。但孔融的表情中所包含的蔑視之意,卻讓劉備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如芒刺在背,很不自在。
劉備素來不愛讀書,當年跟著盧植學的東西,多半早就還給盧植了。在和孔融的這一次口舌較量中吃了大虧之後,劉備領悟到,引用聖人權威語錄是混入上流社會必不可少的一個要件,也是加強說服力的妙招。但前提是一定要嫻熟準確,以免露出馬腳。此後,劉備痛定思痛,戎馬倥傯之餘,不時拿出《論語》來翻上一翻。他下的這番功夫倒是沒有白費,後來在一個極為危急的情境下派上了大用場,救了自己的命。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再說劉備,去見公孫瓚述說救徐州之事。
公孫瓚微微皺了一下眉頭,說:“曹操與你無冤無仇,陶謙與你非親非故,你何必要去趟渾水呢?”
公孫瓚這是在委婉地表示不滿。他舉薦(起用)劉備任平原相,主要目的是為了對付袁紹。現在,袁紹占據了冀州,和公孫瓚控製下的幽州相鄰,當年的兩位老戰友,如今已經成了死對頭。如果劉備帶著人馬去解徐州之圍,袁紹就可能乘虛而入。而且,幫著陶謙對付曹操,難免會損失兵力。這對公孫瓚的大局來說,是很不利的。
劉備聽懂了公孫瓚的意思,但他已經答應孔融,不敢食言。孔融是當世大儒,名播四海,如果遭到他的惡評,劉備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名聲就會毀於一旦。劉備想了想,說:“我去了後,善言相勸,用不著動兵。”劉備的意思是,我去了不動武,隻做和事老,就不會損傷兵力了。
公孫瓚忍不住笑了起來,心想:“玄德賢弟,你想的也太天真了。你和曹操是什麼關係?人家是要報殺父之仇的,憑你幾句話,就退兵不打了?”說:“曹操自恃豪強,怎麼肯聽你良言相勸呢?”
劉備看公孫瓚還是不同意,終於把“殺手鐧”使出來了:“我已經答應了孔北海,怎麼能失信於人呢?”
這句話擊中了公孫瓚。因為他是一個心腸很軟,不善於拒絕的人。人在本能上,是希望取悅身邊的每一個人的。而拒絕,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公孫瓚明明知道同意劉備出援徐州,不利於自己的戰略大局,但他始終做不到硬邦邦地拒絕劉備。而這委婉的拒絕已經讓他深感不好意思了。當劉備說自己不能違背承諾後,公孫瓚的心理防線全線“崩潰”。他不但不再拒絕,相反,他很“貼心”地作出了補償。
公孫瓚主動地說:“玄德,你去吧。我這裏再借給你兩千馬步軍。”
劉備聽了大喜,老實不客氣地又提了一個要求:“我還想借趙子龍一起去。”公孫瓚不便拒絕,隻能同意。
像公孫瓚這樣的人,也許是最好的朋友,但卻一定不是最好的領導者。他寧願讓自己受傷害,也不忍心拒絕朋友的請求。這樣的性格,注定是無法在殘酷的政治角鬥場上生存的。後來,公孫瓚果然被袁紹攻破,自焚而死。
劉備立即清點人馬,帶著關張趙雲,向著徐州進發。
心理感悟:不懂得拒絕的人,往往和成功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