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無法堅持的馬拉鬆(1 / 2)

劉備趕至徐州,隻見孔融和另一路前來救援的人馬因為害怕曹操的兵威,遠遠地在徐州城外駐紮。劉備與孔融會合後,憑借關張趙雲之勇,殺散曹兵,搶開一條路,進入了徐州城中。

陶謙將孔融劉備迎到府衙,吩咐設宴款待。陶謙仔細打量了劉備一番,見劉備儀表氣度不凡,內心暗喜,隨即就做了一個讓所有在場者大驚失色的舉動。

陶謙吩咐糜竺取來徐州牧的牌印,當場就要交給劉備。

劉備嚇了一跳,急忙問道:“德祖公,您這是何意?”

陶謙說:“方今天下擾亂,帝王懦弱,奸臣弄權。玄德公您是漢室宗親,正應力扶社稷。老夫我已年過六旬,無德無能,朝夕不保。您是當世豪傑,正是管領徐州的最佳人選!我自會表奏天子,請您萬勿推辭!”

劉備頓時驚呆了!

此時天下大亂,各路割據勢力為了搶地盤正打得頭破血流。劉備對此深有感觸。比如袁紹和公孫瓚就已經多次交兵。而此次曹操血洗徐州,雖然打著為父報仇的旗號,但未嚐沒有借機吞並徐州的打算。

虛假共識效應再一次影響了劉備的判斷:人人都在搶地盤,你陶謙竟要無條件奉送?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陶謙一定是在演戲試探自己!

劉備急忙拜伏於地,以最卑微的姿態但卻十分堅定地拒絕道:“劉備雖是漢朝苗裔,但功微德薄,現擔任平原相之職,尤不稱職。這次前來徐州相助,實出於大義。德祖公何出此言,莫非懷疑劉備有吞並之心嗎?我若有此念,皇天不佑!”

陶謙卻說:“玄德公,我是真心誠意要將這徐州讓給您的。”劉備隻是搖頭,絕不相信陶謙會發自內心出讓徐州,堅辭不受。

那麼,陶謙為什麼要主動出讓徐州呢?這到底是真心,還是試探呢?

這可以說是整個三國中最大的一個謎團,沒有之一。這件事之所以匪夷所思,是因為人類對於自身的意誌力之謎的揭開還要在約莫兩千年後。一旦我們洞透露人類的意誌力秘密,這個謎團也就迎刃而解了。

陶謙這一怪誕行為的背後,深藏的正是他內心不易為外人覺察的意誌力衰竭。

美國佛羅裏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鮑邁斯特曾專門研究了人類的意誌力極限。他設計了很多實驗,讓人們在實驗室裏努力用自己的意誌拒絕美食誘惑、排除幹擾、壓製憤怒、把手浸入冰水中等等。最終,他發現,無論他給被試們布置什麼樣的任務,人們的意誌力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殆盡。鮑邁斯特由此得出結論,人類的意誌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在某一項任務上持續投入過多,就會導致意誌力衰竭。而一個意誌力衰竭的人,必然走向放棄或放縱。

比如,很多剛剛參加馬拉鬆賽跑的業餘選手,很容易半途放棄。這往往不是因為他的身體狀況絕對不能堅持,而隻是他的意誌力出了問題。唯有放棄,才是當時最快意的一種解脫。

陶謙已經六十出頭,身體狀況不是很好。他就像一個不得不帶病上路的高齡馬拉鬆選手,竭盡全力地去應對曹操的瘋狂攻擊。陶謙苦苦堅持,體力與心智雙重透支,意誌力日趨衰竭,如果再堅持下去,可能連命都沒了。地盤再重要,也不如命重要。

所以,盡管在別人眼裏,徐州是一塊大肥肉,陶謙卻認為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恨不得早日脫手。但是,陶謙對漢室忠心耿耿,在責任感的驅使下,唯恐所托非人。這樣的矛盾糾結又加劇了他的意誌力衰竭。眼看油盡燈枯,如果劉備再不來,恐怕陶謙的這一場“馬拉鬆”是再也堅持不下去了。所以,他才會乍一見到劉備,就恨不得立即將身上的重擔移交給劉備。

那麼,陶謙為什麼要將徐州交給毫無交情的劉備呢?他的老朋友孔融不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嗎?

從陶謙所說的話語裏,可以看出他選擇劉備有兩個理由。

第一,劉備是漢室宗親,而徐州是漢室疆域。從身份上來說,劉備理應擔負起管領徐州的責任(此時已經沒有人會像當年的督郵那樣質疑劉備這塊漢室宗親招牌的成色了)。

第二,劉備是當世英雄,從能力上來說,完全可以勝任管領徐州的重任。

但實際上,陶謙還有一個原因沒有直接說出來。這就是劉備的千裏赴援,彰顯出了他的仁義品格。孔融是老朋友,出手援助是份內的事。劉備素無交情,仗義而來才更顯難能可貴。正是這一點感動了陶謙,前述兩點才會顯得分外迷人。

不過,陶謙也知道,自己的舉動太過驚世駭俗,很可能會引發整個徐州政壇的非議,從而阻擾劉備順利接掌徐州。為此,陶謙不得不加大對劉備的“溢美”程度,提升劉備的整體形象,以便他配得上接管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