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國家民眾對華認知分析
重點話題
作者:翟慧霞
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和平崛起不僅在於自身的努力,周邊國家民眾對此認知也同樣重要。國際知名民調中反映的周邊國家對中國的認知,盡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看法,對我們的周邊國家傳播和外交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文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態度調查和英國廣播公司委托國際民意調查機構——全球掃描公司(GLOBAL SACAN)和美國馬裏蘭州大學的國際政策態度項目(PIPA)開展的全球調查中有關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看法為分析基礎。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自2006-2012年的調查涉及了6個周邊國家 ,分別是日本、韓國 、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對中國的評價相關的問題是:1、你對中國的看法是:有好感(favourable)還是沒有好感(unfavourable))? 2、你認為中國的經濟實力增長對本國是一件好事情?壞事情?其他?3、你認為中國軍事實力的發展對本國是一件好事情?壞事情?其他?4、你認為中國對本國來說是合作夥伴?敵人?其他?5、中國是否是全球領先的經濟力量?等方麵。
英國廣播公司(BBC)自2006-2012年的調查涉及了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菲律賓7個國家。英國廣播公司的調查問題是:對中國影響力持積極看法?消極看法?其他?該問題主要從國家對外政策、傳統文化(包括音樂、藝術和美食等方麵)、政府對國民的態度和該國經濟(產品和服務)這四個方向進行考量。
從地域上講,兩個調查機構選取的國家涵蓋了東北亞、南亞和東南亞三個地區,並且所選國家具有較強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在我國10餘個周邊國家中具有代表性。
(一)周邊國家對中國總體認知的分析
1、從總體上看,中國在周邊國家公眾的好感度和積極評價略高於全球所有受訪國對中國的好感度。皮尤調查顯示,周邊國家2006-2012年近7年來的平均好感度為52.8%,而所有受訪國7年來對中國的平均好感度為48.4%。
2、從縱向上看,周邊國家對中國的好感度起伏明顯。根據皮尤和BBC調查結果,其中2007年、2009年、2012年的調查結果好感度最低。從縱向上看,民調中反映的周邊國家民眾對我好感度的變化趨勢與我與周邊國家外交關係呈正相關關係。在雙邊關係順利時,該國民眾對我好感度較高,積極評價較多。而在雙邊關係出現波動時,對象國民意對我積極評價也較低。這點在澳大利亞民眾對中國認知中表現明顯。
3、不同地區和國家對我積極評價差異明顯。兩項調查均顯示,在所有受訪國中,連續幾年來對中國最好感度最高的國家是巴基斯坦,對中國的好感度平均在80%以上。而連續幾年對中國評價最不好的國家是日本、印度、韓國,這三個國家對中國的積極看法平均在40%以下,特別是日本,基本都在20%以下,是所有受訪國中平均評價最低的。BBC調查顯示,2006-2012年,對中國影響力積極看法超過消極看法的國家有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印度民眾在2006-2009年,對中國影響力的積極看法超過消極看法;2010年-2012年,消極看法超過積極看法。從參與調查的2008年-2012年,日本民眾對中國影響力的消極看法都大大超過持積極看法的人。其中,2009年的差異最大為51%。韓國同樣連續幾年來對中國消極評價超過積極評價。2012年兩者差異最大為31%。澳大利亞民眾對中國影響力的評價總體上積極評價高於消極評價。但在2010年,對中國的好感度降到低穀,消極評價高於積極評價7個百分點。2011年、2012年逐漸回暖,2012年對中國的積極評價高出了消極評價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