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即使窮困,他也不會去同俗,不會為了脫貧致富去亂搞,不會去胡作非為。因為“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前麵說了“樂全”,“樂全之謂得誌”,他已經自由自在了,已經享受生命、享受精神、享受生活,已經享受貧困、享受富貴了,他還會為那些去“肆誌”、去“趨俗”嗎?自然不會了。他有憂嗎?沒有憂,“故無憂而已矣”,他處在無憂之中。有些人富貴的時候憂,貧困的時候也憂。而真正的道人、君子,富貴的時候無憂,貧困的時候仍然無憂。富貴時享受富貴,把富貴回向給眾生嘛;貧困的時候享受貧困,為眾生消業嘛。我貧困,其他人發財的機會就多了嘛。因為社會財富就是一個恒量,我多了別人就少了,我少了別人就多了。這種心態多好,這也是美事,所以無憂多美。
“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嚐不荒也。”有的人財富、地位在就歡喜,去掉了就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嚐不荒也。”這種建立在功名富貴之上的樂,是不踏實的。所以,“未嚐不荒也”。什麼是“荒”?來了就要去嘛,春夏秋冬四時輪班,春生夏長當然一派興旺景象,秋收冬藏就是一派肅殺之象,回收一切,這是自然現象。人也是這樣。算命的都知道,人生的十二運程,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過了就是衰、病、死、墓、絕、胎、養,它是順著這個來的,十二運程任何人也免不了,那是自然之道。盛衰盈虛、成住壞空,這就是自然之道。你老是“成住”,否認“壞空”,拒絕“壞空”,能由得了你嗎?你永遠拒絕醫院、拒絕太平間、拒絕閻王的請柬,可能嗎?閻王的請柬來了,就歡歡喜喜地去,不到陰曹地府去玩一玩,還是人生的一大遺憾呢。哪裏都該去走一走,天堂可以走一走,極樂世界走一走,地獄也去走一走,這個才是樂全之事。
“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佛法批評“顛倒見”,莊子也批評“顛倒見”,不僅是“顛倒見”,而且是顛倒生命、顛倒人生,所以是“倒置之民”。我們很可憐,眾生都是“倒置之民”。因為我們“喪己於物”,我們的生命、精神都被物欲所驅使,都跟著物欲在跑,隨著物欲所轉。我們的喜好、心性都是在從“俗”,都在流入庸俗之中、世俗之中,我們的價值觀念、精神世界俗不可耐,怎麼不叫“倒置之民”呢?為什麼學佛的人最初入門,老和尚給大家打皈依的時候,都要談到“顛倒見”,把“顛倒見”顛倒過來。“顛倒見”實際上就是煩惱,“顛倒見”顛倒過來就是菩提。如果我們從“喪己於物,失性於俗”顛倒過來,我們就不“喪己”了,就從物欲之中解脫出來了,就從俗態之中解脫出來,我們就成道人了。
莊子的《繕性》說到了修身養性的方方麵麵,其實也就是一個價值觀念的問題。我還是提倡前麵說的“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一定要回歸到這麼一種修行狀態中,從“倒置”中解脫出來,就是“知與恬交相養”。
《繕性》講完了,大家感覺怎麼樣?《繕性》與《刻意》是姊妹篇,如《天道》、《天運》、《天地》是姊妹篇、《駢拇》、《馬蹄》是姊妹篇一樣,莊子三十三篇中很多篇章都是相互對應、相互闡釋的。莊子給我們留下如此宏大、深邃的思想,我們應加以繼承和發展。但前提是我們必須讀懂莊子,與莊子的精神相通,達到心心相印,這樣才能享受中華曆史文明的這份珍貴遺產。若真能在道上有所升華,那就恭喜各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