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幼兒教育(1 / 2)

淺論幼兒教育

幼教天地

作者:李彩雲

摘 要: 加強早期兒童教育,為每一個兒童創造受到高質量的學前教育的機會,正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麵。我們也要放眼未來,從新世紀國際社會政治經濟的新格局和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度思考學前教育的發展問題,以使我國的學前教育真正從教育舞台的邊緣走向中心。

關鍵詞: 學前教育 幼兒教育 教育方法

幼兒教育是指對三周歲以上學齡前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它是我國學製中的第一階段,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黨和各級人民政府的關懷下,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長足進步。

一、打好性格基礎,努力提高情商

情商高可以使智力平平的幼兒最終創造輝煌的人生,情商低也可以使智力超常的幼兒變成一個平庸的人,性格基礎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最初幾年的生活習慣、父母態度、家庭氣氛,以後都會慢慢形成幼兒的性格特點,每一個習慣在其養成的前期特別重要,因此,每件事一開頭就堅持按要求做,不該做的事一開頭就堅決不做,從不遷就,慢慢習慣就會養成。幼兒期兒童意誌行為還很差,不能較長時間控製自己,幼兒行動的目的性也較差,行動缺乏明確目標,往往與直接興趣或需要、個人願望相聯係。例如:做好事為了得到一朵小紅花或是為了得到教師表揚。因此,要培養幼兒是先有目的,努力實現目標,自覺服從於一定的目的,並為實現目標而克服困難的良好意誌品質。

二、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

習慣伴隨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個人成長的道路。所謂習慣,是指不斷重複或練習而養成的固定化的行為方式。習慣的最大特點是自動化,人們一旦養成良好的習慣,其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便會提高。研究表明,3~12歲是年輕一代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然而,家長總是以孩子小為借口,縱容孩子的一切,致使孩子在飲食方麵養成偏食、挑食的壞習慣,有的甚至追在孩子後麵跑著喂飯,生怕孩子餓著,或是一味滿足孩子的胃口,一日三餐都是孩子喜歡吃的飯菜,這樣隻能造成營養失衡;合理、科學的搭配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保障。除此之外,家長應該在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陪伴在孩子左右,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說起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能不關注他們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而學習能力是由感覺動作、聽知覺和視知覺三大功能決定的。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以下幾個條件:①從小培養;②從小事抓起;③不能有例外;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製定規範並合理運用強化機製;⑤注意實踐和行為指導。借用英國的一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說的就是,要養成好習慣,貴在行動。總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會使孩子受益終生。

三、營造良好環境,培養幼兒的責任心

責任心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條件,是一個人能力發展的動力。責任心如此重要,那麼應該如何培養幼兒的責任心呢?

一方麵,學校和家庭共同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在學校裏,教師是幼兒的領路人,應做到真心與他們做朋友,善於傾聽,啟發他們熱愛生活和社會,關愛家人和朋友,引導他們逐漸養成自尊、自信、民主、和諧的處世習慣,從而產生對家人、對朋友、對社會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