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方大學教學學術發展的對策研究
1.地方大學應回到教學為本的思想上。目前,究其根本原因,政策的導向使教師從以教學、教學研究為中心轉移到以科學研究為中心。首先,地方大學及大學領導應充分認識到教學從學術角度進行及教學在大學學術活動中有相當大的重要性,把大學教師的教學學術擺在重要位置,在大範圍內給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學術環境。其次,地方大學要塑造具有特色的大學文化。大學文化主要由大學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大學製度文化三部分組成,注重其內涵文化建設,構建教師發展的平台。注重教師職業精神培養,真正把研究作為改進教學提升自我及學校的必經之路,這樣的大學教師才能承擔起教學與科研的任務和擔當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同時,學校要按照學科發展規律,進行學科帶頭人發展,完善教師發展的學科平台,使教師與學科共同成長。
2.二級學院應高度重視教學學術活動。教學學術源於實踐,其內容具有強烈的策略性與實踐性。因此,地方高校二級學院應將教學學術活動落到實處,建立激勵和監督機製。完善教研室活動,認真製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選定教材;讓教師活用教材,發展教材。嚴格課題申報與評審工作,重視對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的課題強化教學學術交流,開展教學研究。鼓勵教師之間進行教學交流、資源共享,同時開展聽課評課、課堂觀摩和教學競賽等活動;形成學習、思考、研究的過程。開發資源共享課程,形成教學團隊。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教師的職前、職中、職後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利於更好地培養人才。對教師的獎勵力度加大,在教學、教學研究及科研領域有突出貢獻或取得相關成就的教師應得到獎勵。創造科學民主的學術環境。大學教師自我意識較強,在良好氛圍的影響下,是能勇於創新的,因此要創造科學、民主、公平、競爭的學術環境,平衡學術與行政的關係,用柔性化管理挖掘教師的發展潛質,學院要對教研室加大經費投入力度,以維持教研室的正常運行。
3.高校應製定科學完善的學術製度體係。各地方大學製訂切實可行的鼓勵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提高教學學術的製度,按照本學校教學為本位的辦學理念,相關職能部門重新規劃其學術評價製度,形成有效的教學學術鼓勵機製,引導並鼓勵教師積極發展教學學術研究,讓教師成為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讓教師有明確教學學術理念及價值,讓製度真正落到實處。學術研究氛圍濃厚,學校崗位聘任時對教學學術研究的考核、教學研究與職務評聘緊密聯係,科研成果要與教學學術成果的評價齊頭並進,同時適當傾斜對教學學術成果的評價。
4.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地方高校大學教學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信念,引導教師全麵準確地認識“教學學術”,提高教師學術素養,廣泛學習。教師應該熱愛學習,認真對待每一次學習機會,除了正規的學校學習外,還創造機會參與各種培訓、學術研討會,在業餘時間通過看書提升自己。同時,教師不斷自我反思,提升學術素養,不僅需要大量學習,而且需要不斷反思,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教師隻有通過不斷反思,才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地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美]厄內斯特·L·博耶.學術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點領域[A].呂達,周滿生.當代外國教育改革著名文獻(美國卷·第二冊)[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曾鳳玲.試論高校教師聘任製度改革對學術評價的新要求[J].高教探索,2009,(5):118.
[3]王建華.大學教師發展——“教學學術”的維度[J].現代大學教育,2007,(2)1-5.
[4]張豔.教學學術型教師:地方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新範式[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
[5]棊珊珊.論大學教師的教學學術[D].長沙:湖南大學,2005:12.
基金項目:本文為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地方高校大學教師教學學術發展研究(JG15DB273)”的部分研究成果。